一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365.com,更新快,无弹窗!
260章大宋,亡了(第1/2页)
虞小九叮嘱道:“你半价卖一百匹棉布,当然可以。但要注意,得官家入了皇宫之后再卖。要不然,街坊邻居们贪便宜,都来你这买东西了,岂不是抢了官家的风头?”
“放心,我又不是傻子。”
接下来,虞小九出了“老顺祥”,继续卖小报,以新官家的名号吸引着顾客。陈有财联络进货商,准备大促销的棉布。
随着赵朔的即将到来,整个临安城都陷入了某种莫名的振奋和激动之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临安南方四百里外的明州城知府衙门了。
明州,也就是后世的宁波。
“三位相公,朕这《罪己诏》是非下不可吗?”
赵昀手拿着大宋天子的玉玺,看着眼前那道《罪己诏》,迟迟不肯盖下,满怀不甘的向他半个月前新任命的三个宰相看来。
头一位,原大宋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李宗勉。从资历上讲,李宗勉在大宋朝堂上的地位仅次于郑清之和乔相简,他当这个首相,堪称实至名归。
第二位,原来的福建安抚使吴渊。吴渊亲自率军勤王,忠心可嘉。南宋朝廷逃亡的第一个目的地是福建,不封人家一个参知政事兼签知枢密院事,好意思吗?
第三位,就是当初在朝堂上首倡迁都之议的范钟。把此人提拔为新相,也算酬定策之功了。
现在这三位新宰相,也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
他们从临安出发的时候,有巴鲁营两万。这两万人都是女真人中精挑细选的壮士,既与赵朔有着血海深仇又没有家眷,倒是好办。
但是,还有两万殿前禁军呢,光家眷就高达八万之众。
再加上一万三千的各地勤王兵马,以及随着赵昀走的朝廷大臣及其家眷,总人数近十四万。
这么多人,指望通过征调临安附近的船只,从内河扬帆入海逃亡,是完全不现实的,只是走陆路。
他们的计划,明州港是大宋数得着的大港,有大量的海船。从明州征调所有海船,足以载着这十四万人抵达泉州了。实在不行,继续扬帆入海,迁都广州。
但是,不到四百里的路途,就出现了无数逃亡。
首先出问题是殿前禁军,他们的确世受国恩,待遇非常好,对大宋也甚为忠心。
但是,原来的待遇也太好了。
出了繁华的临安城,才行了三天路,就不知多少殿前禁军叫苦连天,更别提殿前禁军的家眷们了。
他们几乎一辈子没离开过繁华的临安城,哪里吃得了这个苦?
第三天夜里,就有大约五百殿前禁军带着自己的家眷开了小差,回临安了,这就是两千来人。
第四天跑了三千!
第五天跑了五千!
殿前禁军如此大规模的逃亡,当然让那些勤王兵马起了小心思。
哦,以前殿前禁军是亲娘养的,我们是后娘养的。真到了用得着的时候,我们要去拼命?
凭什么啊?
再说了,皇帝都抛弃宗庙了,我们抛弃皇帝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要给大宋殉葬,也得皇帝和殿前禁军靠前吧?
于是乎,这些勤王兵马也开溜了。
朝廷手中的嫡系兵力不足,自然也就压制不住巴鲁营。
他们的确和赵朔有着血海深仇,但是,这大宋朝廷怎么看也不像是靠得住的样子,能好好活着谁想死啊?
有些巴鲁营战士战士开了小差,甚至有两千巴鲁营战士直接趁着夜色,突袭中军,意图抢了一部分财货再走,好不容易才镇压了下去。
不管怎么说吧,等到了明州,赵昀的麾下只剩下八千女真人组成的巴鲁营。也不知道这些人是铁了心和赵朔作对,还是等待时机,也狠狠的抢上一把的。
勤王兵马还剩下六千左右,其中近一半,还是吴渊带来的。他们的老家在福建,本来就是顺路,也不知现在怀着什么心思。那高达两千之众的色目兵,就真的对大宋那么忠心耿耿?
殿前禁军最惨,现在还剩下五千人左右,算上他们的家眷,也不过是两万五千人。
那些随驾的大臣们也不可靠,被造反的巴鲁营杀了一些,又逃走了一些,就剩下六七十人了。连同他们的家眷在内,也不到五百。
总而言之,这还不到半个月呢,从临安出发的近十四万人,现在就剩下了个零头——四万人。
好么,赵朔还没派兵追击呢,就是这个德行。
真和赵朔打起来了,这南宋小朝廷,岂不是眼瞅着就要玩儿完?
没办法,三位宰相商量来商量去,才做出了要赵昀下《罪己诏》的决定。
在这《罪己诏》里面,首先承认,赵昀不但无功于华夏,反而对抗王师,并害死了忠臣孟珙的母亲,实在是罪孽深重。
然后,赵昀宣布,从即日起,去帝号,称宋王。赵朔顺天应人,德被苍生,应有华夏。
最后,赵昀请求赵朔给他三年时间,戴罪立功。
他要以福建、广东和广西为基,攻打安南,为华夏开疆拓土。无论成与不成,这三个地方三年后必定交给赵朔。
总而言之一句话:赵昀承认赵朔华夏之主的身份,如今只求在华夏之外夺得一片土地,苟全性命,堪称卑微到了极点。
主动承认害死了孟珙的母亲,更是让他的名声以后要顶风臭着八百里。
李宗勉满面苦涩,道:“古语云,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臣等如果有其他办法的话,宁可一死,也不愿意陛下受此奇耻大辱。但是,事到如今,除了尽力消除赵朔对陛下的敌意,实在是没办法了啊!”
吴渊道:“无论福建,还是两广,都是华夏故土,赵朔是不可能放弃的。以我大宋的实力,也不可能挡得住他的兵锋。陛下何不做个顺水人情?”
“天大地大,总有我大宋君臣的容身之地的。安南不行,还有南洋中的无数小岛。臣世受国恩,即便粉身碎骨,也要和陛下一起再建大宋!”范钟也出声附和。
这三人都是标准的士大夫,对大宋不能说不忠。只是实在没有对抗赵朔八旗军的胆子,选择了放弃华夏,去欺负蛮夷,延续大宋的国祚。
话刚讲完,三人的眼圈都有些泛红。
“好……好吧!”
三位宰相众口一词,赵昀心中失去了一切侥幸。
啪!
“大宋受命之宝”,重重地盖在了圣旨上。
这枚大宋太祖赵匡胤命人刻制,用了二百七十四年,代表着大宋皇权的印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它将和另外七枚副玺一起,由赵昀派出的使者带着,八百里加急,送往临安,等待赵朔的接收。
大宋,亡了。
一个崭新的朝代,将迎来它的新生。
赵昀将这份《罪己诏》公告天下之时,别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吧,明州城内外一片哭声。
当然,第二天赵昀带着“天子八玺”的使者,到达临安之时,临安的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
各个报坊加印小报,整个临安城一片欢腾,各报坊乃至于众多报童们都趁机小赚一笔。
陈有财都做出决定,紧急将半价售卖的棉布,增加到一百五十匹。
毕竟,之前只是赵朔入住临安。
现在,赵昀都承认赵朔是华夏之主了,这是正儿八经的改朝换代啊!
庆贺活动,必须加码!
时光似箭,眨眼间,赵朔驾临临安的日子到了。
临安城,嘉会门外。
嘉会门是临安的正南门。从嘉会门经宽广的御街,可以直达皇城乃至于皇宫。按宋国的规矩,只有皇帝亲征,或者祭天归来,才能从此门入城。平时此门封闭,严禁任何人出入。
所以,嘉会门既是临安最大最为华丽的城门,又是最为不常开启的城门。
今天,嘉会门不仅两扇城门大开,而且三层朱漆城楼上披红挂彩,分外喜庆。
门前两侧的官道,更是垫以黄土,泼以净水,修的异常平整。
官道两旁广搭着彩棚,彩棚下拥拥簇簇着十二万临安百姓,绵延出五里之遥。
在这些百姓之前,则是宋国留在临安的八百一十七名大小官员。
他们没有身穿代表归降的素衣白袍,而是身着平民百姓的服饰,身穿蓝色四襈衫,脚蹬棉布鞋。
因为,赵朔早有旨意到,此次征宋,并非为了征服江南的汉人,而是解救。
“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留在汴梁的文武百官,既然主动投降,自然属于要被解救的汉人之列。
能不能当官暂且不论,至少不应以“降人”待之。
轰隆隆~~
巳时二刻,远方的官道上马蹄声如雷,仿佛整个大地都在微微颤动。
一支黑盔黑甲的骑兵部队,从远方疾驰而来,既如一道黑色的闪电般迅捷,又如同一道黑色洪流般不可阻拦。
“这就是王上的黑骑亲军之威吗?果然不同凡响。光看这气势,就比大宋那些殿前亲军强了不知多少倍了!”很多知兵的官员暗暗想着。
“止步!”
随着一声吆喝,三千奔驰的铁骑陡然止步,并且分作两列,站立在官道两旁。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队形不见丝毫散落,前后笔直得如刀削斧剁的一般。
如此令行禁止,三千人如一人,当真比起刚才那道黑色洪流来,还要可畏可怖。
然后才有一人头戴金盔,身穿玄金冷锻铠,骑着一匹淡金色的高头大马,在四十名甲士的护卫下,向前方缓缓行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260章大宋,亡了(第2/2页)
“王上驾到!”
“臣等恭迎王上!”
临安近千名官员,齐齐跪倒在地。
史嵩之高举一个托盘,上面有着代表着大宋皇权的天子八玺,高声道:“王上为救江南百姓于水火,解黎民于倒悬,兴兵伐宋,如今大业已成,驾临临安。臣等以及临安军民百姓,真是欢欣之至,幸何如之!”
赵朔并未下马,只是左手微抬,道:“免礼!我有话对江南百姓言讲,头前带路。”
“遵旨!”
众官员起身,引领赵朔向前走去。
“恭迎王上!”
沿途百姓尽皆跪倒在地,恭迎赵朔入临安。不知多少人大着胆子,偷眼向着赵朔的脸上看去。
赵朔的面相远比他们想象中要年轻。
赵朔称王十来年了,年龄并不是秘密,今年五十岁。但是,从面相上看,也就是三十四五岁的样子,威严、强大,而又雄姿英发,生机勃勃。
大约两刻钟后,赵朔已至嘉会门,登上了那三层朱漆城楼。放眼望去,前来迎接他的十二万临安百姓,已经尽收眼底。
赵朔朗声道:“众卿平身!”
“谢王上!”
自然有安排在人群中的众多传旨官,将赵朔的话语传递出去,十二万百姓这才站起。
赵朔道:“我之前早就有过旨意,此次伐宋,是为了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更准确地说,就是将江南的华夏百姓,从宋朝的各种苛捐杂税中解脱出来!将江南百姓从宋国的重重束缚中解脱出来,重现汉唐的血勇和威风。孟珙!”
“在!”
孟珙在赵朔身后,高声答应、
赵朔道:“我的制度,和宋国有许多不同。你今天代表我,对百姓们说说吧。”
“遵旨。”孟珙的声音有些哽咽。
这种替赵朔传旨的活儿,谁来都行。比如,经常给赵朔起草诏书的杨惟中就很合适嘛。
孟珙当然知道,赵朔让他来传旨,是什么意思。
无他,给他正名,不让他受委屈而已。
赵昀的《罪己诏》,已经说明,是大宋先对不起孟珙,孟珙才起兵造反。现在传的这旨意,则说明,孟珙投降赵朔,给百姓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孟珙不是乱臣贼子,而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孟珙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咳嗽了一声后,高声道;“王上诏江南百姓曰:新朝伊始,万象更新。今日,特将本朝与宋朝大致不同之处,告于尔等。其一,免身丁钱,丁盐钱。”
所谓“身丁钱”“丁盐钱”,都可以看做人头税。
身丁钱,名义上是百姓没有服徭役,就要缴纳钱财。但实际上却是身丁钱照出,徭役仍然要服,属于重复征税。
丁盐钱也是同理,名义上是向百姓交强行摊派官盐,一个男丁一年要买七斤官盐,不买不行。实际上,收了钱之后,或者直接不给盐,或者给半斤粗糙不可食用的盐巴。百姓要吃盐,还要另行出资购买。
这两个税收,都仅仅对二十岁至六十岁男丁征收。
如此沉重的税收,造成了南宋特有的“生子不举”的现象。也就是说,生了男孩,直接溺死。生了女儿,倒是可以好好养大。
没办法,男孩只要长大了,就要缴纳人头税,实在是支应不起。
赵朔本来就缺人口,尤其是缺男丁,怎能容此事继续发生?
干脆,一切人头税皆免!
这对江南百姓来说,是多大的德政?
哗~~
孟珙话音落地,随着一众传旨官的传达,不知多少百姓眼中简直能放出光来,就要跪地谢恩。
但是,孟珙的话语丝毫没停。
更大的德政,还在后面!
孟珙继续道:“其二,盐税直接从官盐中征收,不分州县,所有华夏子民,上等精盐十文一斤!”
十文钱一斤盐,是什么概念?
南宋官盐,一斤在一百文到一百五十文之间!
如此黑心的价格,贫穷百姓根本就吃不起盐,甚至引发了福建的农民大起义。
但赵朔看来,百姓吃不起盐,那是要影响健康和生产的。相对而言,盐税算什么?
直接降到十文钱一斤!
让那些私盐贩子,稍微走远一点,都无利可图!
又是一大德政!
噗通通!
第二条刚刚讲完,百姓们已经齐刷刷的跪下了。只是不敢开口,恐怕影响到赵朔旨意的继续宣读。
孟珙继续道:“其三,鼓励生育,禁止溺婴。生一男,官府奖励羊一只,粮一石,美酒五斤。生一女,奖励羊一只,美酒三斤。生育子女达到三人,免徭役。生育子女达到五人,田地赋税永久降为一成,并免徭役!”
“其四,取消和买、和粜,官府所需向民间筹集的一切物资,都必须按市价购买。”
“其五,宋朝交子,按市价兑成铜钱。半年后,不许再在民间流通。”
“其六,商税……”
“其七,海外贸易和商品专营……”
“其八,报业……”
“其九,移民……”
“其十,府兵……”
‘其十一,科举……’
“其十二,徭役……”
“其十三,解除民间大部分兵器限制。除火器、弩、甲胄之外,不禁民间长短兵器。”
宋国对外软弱无能,对内重拳出击,对民间的兵器限制极严。
只有“弓、箭、刀、楯、短矛”,所谓“五兵”,可以私家持有。
就这,还不包括临安。
在临安,为了皇帝的安全,禁止官员和官兵外的一切人持有任何兵器。
那百姓们还怎么习武?
怎么培养百姓们的尚武之风?
赵朔只禁“火器、弩和甲胄”,其余兵器,任由百姓购买和使用。
孟珙一口气连说十三条,讲述着新朝和宋朝的不同。
随着孟珙一条条的讲述,虞小九感觉身上越来越是轻松。
往昔他苦惯了,虽然觉得大宋朝廷的税收有点狠,但绝没有现在这么清晰的认知。
他更是没有想到,朝廷对民间有着这么多限制,限制着百姓的自由和血性。
如今,这些苛捐杂税被赵朔一条条的免除。这些束缚的锁链,被赵朔一条条的砸碎。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啊!
虞小九从没有感受到过,像现在这么轻松!
他现在甚至有个强烈的冲动,把这些年积攒的所有钱都拿出来,找个女人,生个孩子。
这孩子是定有福的!
他的运气好,一生下来,就处在如此美好的朝代!
岳珂现在也激动异常。
“爷爷,您的在天之灵往下看一眼。虽然您守护的大宋没了,但您守护的华夏,获得了新生。华夏不但没有匍匐在胡虏的铁蹄之下,而且废除了苛捐杂税,砸碎了捆扎在百姓身上的重重枷锁。你知道了之后,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可惜,您早生了百年,没有生活在赵朔大王的治下。要不然,哪里会有什么风波亭?直捣黄龙算什么啊?世子的开罗之战的功臣名单里,未必没有您的名字!您甚至,可能打到西方的罗马去!”
“不过,没关系,孙儿将继承您的遗志。我决定了,不管赵朔大王允许不允许继续在华夏为官,我都主动请缨,到西方去!虽然孙儿的能力远不如您,但斑斑青史上,未必没有我的名字!”
岳珂想着想着,已经泪流满面。
当然了,现在心中非常激动的不仅仅一个虞小九和一个岳珂。
“谢王上隆恩,愿为王上效死!”
“王上万岁!”
“官家万岁,新朝万岁万岁万万岁!”
……
赵朔在北方的种种举措,百姓们通过临安的小报得知了一些。但他们都明白,小报嘛,只是快,准不准就另外说了。
他们从没有像现在知道的这么详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确定。
孟珙宣读完旨意,全场百姓酝酿许久的情绪喷薄而出,欢呼声声,声若雷霆!
稍后,赵朔宣布今晚金吾不禁后就下了城楼,在文武百官的引领下,进入了皇城。
临安城内,顿时陷入了一场盛大的狂欢之中、
不知多少商人,在半价出售着他们的货物,图个喜庆。
所有茶楼酒肆,全部爆满。
百姓们在茶楼酒肆中,有议论各项政令,有什么发财的机会的。有打听哪里有好的武教头,可以学武艺,加入八旗军。有讨论赵朔新朝的科举,究竟会在江南录取多少名的。有议论移民乃至于西方的美姬的。甚至有人议论官家的长相,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龙凤之资,日月之表”的、
勾栏瓦舍中更是爆满,不知多少文人挥毫泼墨,填写新词宣扬着新朝新政,请歌姬传唱,指望通过这种途径积攒声望,甚至是上达天听。
到了晚上,更不得了,不知是谁起了个头,编炮(宋代的鞭炮)阵阵,烟花闪亮。“火树银花不夜天”,简直比过年的时候还热闹。
有须发皆白的老者被烟花燎着了半截胡须,都哈哈大笑,说要沾沾新朝的喜气。
全城上下,一片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