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第五十一章王爷约会小情郎(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365.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五十一章王爷约会小情郎(二)(第1/2页)
    沈砚之的朝服沾着凌晨的寒气,青铜獬豸补子在宫灯的光晕里泛着冷光。他站在紫宸殿外的廊下,看着内侍们提着食盒匆匆走过,食盒里飘出的酥酪香,让他想起昨日萧书瑶亲手做的杏仁酪,瓷碗边还沾着她指尖的胭脂印。
    “沈主事可是在等李大人?“旁边传来轻笑声,户部侍郎的公子赵珩摇着折扇走来,孔雀绿的锦袍在晨光里晃眼,“听闻昨日永乐王府的宴席,圣上亲赐了西域的夜明珠?“
    沈砚之拱手行礼时,袖口的褶皱里掉出半片海棠花瓣——那是今早萧书瑶替他整理衣襟时,鬓边簪花不慎落下的。赵珩的目光在花瓣上打了个转,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不过是家宴寻常赏赐。“沈砚之将花瓣拢进袖中,指尖触到冰凉的朝珠,“赵大人若无事,下官先行入殿了。“
    紫宸殿内的檀香混着朝臣身上的熏香,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沈砚之站在文官队列的末尾,看着御座上的圣上揉着眉心,听着户部尚书奏报今年的漕运亏空。忽然,圣上的目光扫过殿中,落在他身上时停顿了片刻。
    “沈爱卿前日呈上的《江南水利疏》,朕看了。“圣上的声音透过龙涎香传来,带着金銮殿特有的威严,“想法不错,只是......“他话锋一转,指尖叩着龙椅扶手,“江南水患自古难治,你一个寒门出身的主事,如何能保证可行?“
    殿内瞬间安静,沈砚之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撞着朝服的补子。他想起昨夜萧书瑶趴在案头,替他修改奏疏时,烛火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幅温柔的仕女图。她指着其中一段说:“这里要写得再恳切些,父皇最吃软不吃硬。“
    “臣以为,水利不分出身,只论实效。“沈砚之抬头时,看见站在前列的几位老臣正交换着轻蔑的眼神,“臣愿亲赴江南,督办此事。“
    圣上挑眉的瞬间,沈砚之瞥见萧书瑶的兄长,那位手握兵权的英王,正用折扇柄轻轻敲着掌心,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退朝时,赵珩追上来,折扇几乎要戳到他鼻尖:“沈主事好大的胆子,江南那泥潭子,多少世家子弟栽在里头,你想去填命?“
    沈砚之没理会,转身往永乐王府的方向走。青石板路上的露水打湿了靴底,他想起三年前在西市,萧书瑶也是这样踩着露水,将高丽纸塞进他怀里。那时她鬓边的茉莉香,和此刻袖中海棠花瓣的清甜,竟有几分相似。
    王府角门的侍卫见了他,忙不迭地放行。绕过栽满芭蕉的影壁,就听见萧书瑶在正厅里笑——那是他在紫宸殿永远听不到的声音,像檐角风铃被春风拂过。
    “回来了?“萧书瑶正对着铜镜摘凤钗,金步摇上的珠翠撞出细碎的响。她今日穿了件石青色的宫装,领口绣着缠枝莲,是亲王才能用的纹样。看见他进来,忙让青禾端来热参汤,“今早朝会如何?“
    沈砚之接过汤碗时,手腕被她轻轻按住。她指尖划过他袖口的褶皱,摸到那半片海棠花瓣,忽然踮起脚在他耳边说:“赵珩那只笑面虎,定是为难你了?“她鬓边的珍珠垂到他颈间,带来微凉的痒意。
    “无妨。“他握住她的手,掌心的薄茧蹭过她腕间的玉镯,“圣上让我去江南督办水利。“
    萧书瑶舀汤的银勺顿在碗沿,涟漪里映出她骤然收紧的眉:“江南现在是什么时候?梅雨季节,疫病横行,那些世家盘根错节,你去了......“
    “正因如此才要去。“他替她将散落的发丝别到耳后,指腹擦过她耳垂上的珍珠,“你记得慈恩寺的桃花吗?那年你说,最艳的花总开在最险的枝头。“
    她望着他眼底的光,忽然想起他们初遇那年,他蹲在石栏边画锦鲤,笔尖的墨汁滴在她宫装上,却倔强地说:“墨污了衣裳,臣赔不起,但这池鱼,臣能画得比谁都好。“
    “我让英王兄给你调三百亲兵。“萧书瑶放下银勺,声音里添了几分亲王的果决,“再让太医院备足药材,青禾跟着去打理起居。“
    沈砚之按住她要起身的手:“不可。“他从袖中取出那半片海棠,放在她掌心,“我若事事倚仗王府,永远只能是别人口中的‘裙带官‘。“他指尖抚过她掌心的纹路,像在描摹一幅需要精心呵护的画卷,“待我功成归来,便在曲江池边筑座小院,种满你喜欢的海棠。“
    萧书瑶看着掌中的花瓣渐渐失了水分,忽然将脸埋进他肩头。朝服上的寒气混着他身上的墨香,让她想起那年华清宫的温泉,他穿着湿透的青衫,却挺直脊梁说“臣不输“。
    “要带好这个。“她从发髻上拔下那支兰草玉簪,塞进他贴身处,“江南潮湿,玉能安神。“玉簪的棱角硌着他胸口,像枚滚烫的印信。
    三日后的黎明,沈砚之带着两名随从登上了南下的官船。萧书瑶站在码头的柳树下,看着船帆被晨雾染成灰白色。青禾递来的披风上绣着暗纹的同心结,是她连夜赶制的,针脚里还沾着未干的泪痕。
    “殿下,江风大。“青禾替她拢紧披风,看见沈砚之站在船头挥手,青衫被风灌得鼓鼓的,像只即将展翅的鹤。
    船影渐远时,萧书瑶袖中滑落一张纸条,上面是沈砚之的字迹:“待得莲开并蒂日,共折江南第一枝。“墨迹洇了边角,想来是写时心绪难平。
    回到王府时,长史捧着一叠文书候在正厅,最上面的卷宗封着朱漆——那是弹劾沈砚之“借王府势力谋夺江南水利差事“的奏折,署名处盖着三个世家的印章。
    萧书瑶将奏折扔进香炉时,火苗舔着宣纸发出细碎的声响。她忽然想起昨夜沈砚之收拾行装时,从书箱底层翻出的那幅《曲江春意图》,画里的白鹭正振翅飞过水面,带着一往无前的决绝。
    第二章梅雨里的家书
    江南的雨总带着股子缠绵的湿意,沈砚之的青衫在驿站的油灯下泛着水光。他将萧书瑶送来的兰草簪摆在案头,簪身上凝着从窗缝渗进的雨珠,像极了长安冬夜的霜花。
    “大人,河工们又在闹了。“随从阿福端来的茶汤里漂着片荷叶,是从附近池塘刚摘的,“说是给的口粮掺了沙土,还说......还说您是靠女人上位的,根本不懂治水。“
    沈砚之蘸着雨水研墨的手顿了顿,砚台里的墨汁漾出涟漪,映出他眼底的红血丝。来江南的半月里,他每日只睡两个时辰,脚底板磨出的血泡结了痂又被水泡开,可那些河工看他的眼神,总带着看杂耍艺人似的戏谑。
    “把粮仓的钥匙给我。“他放下狼毫,将写了一半的家书拢进砚台底下——信里本想告诉萧书瑶,江南的荷塘开了第一朵并蒂莲,却终究没能落笔。
    粮仓的霉味呛得人睁不开眼。沈砚之抓起一把口粮,指缝间漏下的果然有细沙。管粮的小吏缩在墙角,看着这位年轻的京城官爷捏碎粮块,喉结滚了滚:“沈大人,这......这是按规矩来的......“
    “规矩?“沈砚之将粮块砸在他面前,布袋里的沙土扬起呛人的灰,“让河工们吃这种东西,你敢说这是朝廷的规矩?“他忽然想起萧书瑶曾说,她母妃教她辨认宫粮时,总说“米粒要像人的脊梁,得挺直了“。
    小吏扑通跪下时,沈砚之看见他靴底沾着的锦缎碎片——那是苏州织造专供世家的云锦,寻常小吏哪能穿得起。他忽然明白,这掺沙的口粮,不过是那些盘踞江南的世家给的下马威。
    “明日起,粮仓由我亲自掌管。“沈砚之踢开脚边的粮袋,听见外面传来河工们的喧哗,夹杂着“要回北方“的呼喊。他走到门口,雨丝打在脸上,带着荷叶的清香。
    “弟兄们!“他扬声喊道,声音被雨声泡得有些发沉,“我知道大家辛苦。但这堤坝早一日修好,家乡的妻儿就能早一日安稳。“他解下官服外的腰带,露出里面打满补丁的里衣,“我沈砚之虽出身寒微,却懂得‘衣食父母‘四个字。从今日起,你们吃什么,我吃什么!“
    人群安静了片刻,一个络腮胡的汉子忽然喊道:“沈大人若真能让弟兄们吃饱饭,俺老张就跟你干!“话音未落,周遭响起一片附和声。
    沈砚之望着雨幕中的堤坝雏形,忽然想起临行前萧书瑶塞给他的小瓷瓶,里面装着长安的花椒——她说江南潮湿,煮肉时放些能去寒。此刻瓶底的花椒散着辛香,像团小小的火苗,在他胸腔里越烧越旺。
    深夜的驿站里,他终于拾起笔,继续写那封未完成的家书。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与案头的兰草簪重叠成奇异的形状。
    “......今日见荷塘有并蒂莲开,想起长安的海棠应已落尽。河工们虽粗鄙,却皆是赤诚之人。昨日查粮仓,竟在粮袋底发现世家的私印,想来这水患背后,牵扯着不少利益纠葛......“写到此处,他忽然停笔,听见窗外传来异样的响动。
    月光透过雨帘照进来时,他看见窗台上多了只信鸽,腿上绑着的密信封着火漆——那是萧书瑶专属的凤凰纹印。展开信纸,她的字迹带着惯有的凌厉,却在末尾添了行小字:“青禾说你总忘记添衣,江南多雨,莫要贪凉。“
    信纸背面画着只简笔的兔子,耳朵长长地垂着,像极了他书房里那只萧书瑶送的玉兔镇纸。沈砚之将信纸凑近烛火,看见火漆下还藏着半行字:“英王兄已在暗中调查江南世家,凡事小心。“
    雨又大了起来,打在船篷上噼啪作响。沈砚之将密信烧成灰烬,混着茶汁喝下——这是他们约定的暗号,重要的消息看过即毁。他重新提笔时,笔尖的墨汁滴在纸上,晕成朵小小的墨花,像极了那年慈恩寺石栏边,他泼在她宫装上的那团浓墨。
    “......夜深了,雨还未停。案头的兰草簪愈发温润,想来是沾了江南的水汽。待堤坝合龙那日,定折并蒂莲寄回长安,与你鬓边的海棠相映。“
    信写完时,天已微亮。沈砚之将信纸折成锦鲤的形状,塞进信鸽的脚环。那只白鸽扑棱棱飞起时,翅膀上还沾着雨珠,在晨光里划出道银亮的弧线。
    此时的永乐王府,萧书瑶正对着铜镜卸下朝珠。青禾捧着刚收到的家书进来,见她耳后贴着张小小的膏药——那是昨夜处理弹劾奏折时,被烛火烫伤的。
    “沈公子在信里说,江南的并蒂莲开了。“青禾展开信纸时,掉出半片干枯的荷叶,“还说要折来给您簪鬓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一章王爷约会小情郎(二)(第2/2页)
    萧书瑶摸着荷叶的纹路,忽然笑出声来。她想起那年曲江池畔,他笨手笨脚地替她摘莲子,指尖被莲茎的细刺扎出血,却还逞强说“不疼“。
    “备笔墨。“她推开铜镜前的胭脂盒,露出底下压着的《江南舆图》,图上的河道被红笔圈出多处,“告诉他,苏州织造的李大人是母妃的远亲,若遇难处,可持我玉佩去见。“
    青禾研墨时,看见她在信纸末尾画了只威风凛凛的老虎,尾巴却卷成个圈,像在撒娇。墨迹未干时,殿外传来长史的通报:“殿下,圣上召您即刻入宫,说是......江南急报。“
    萧书瑶捏着信纸的手猛地收紧,墨迹在纸上晕开,将那只老虎的尾巴染成了团墨渍。她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像那年华清宫的温泉池边,看见沈砚之嘴角的血迹时一样,心脏被无形的手攥得生疼。
    太极宫的暗流
    太极宫的偏殿里,香烛燃得正旺,将圣上的脸映得忽明忽暗。萧书瑶跪在冰凉的金砖上,听着内侍宣读江南传来的急报——沈砚之在巡查堤坝时遇袭,随行的两名随从一死一伤,他本人坠入湍急的河道,至今下落不明。
    “书瑶,你怎么看?“圣上的声音透过缭绕的烟雾传来,带着难以捉摸的意味,“沈砚之年轻气盛,怕是触了江南世家的逆鳞。“
    萧书瑶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血珠滴在明黄色的地毯上,像极了那年沈砚之送她的第一支红梅。她想起他临行前说的“功成归来筑小院“,想起信里写的“并蒂莲寄回长安“,喉咙像被滚烫的烙铁堵住,发不出半点声音。
    “依儿臣看,此事绝非意外。“英王萧景琰从屏风后走出,玄色王袍上的金线在烛火下跳动,“江南水患背后牵扯着盐运利益,那些世家向来无法无天。“他弯腰扶起萧书瑶,指尖触到她颤抖的肩膀,“臣弟愿即刻领兵南下,彻查此事。“
    圣上的目光在姐弟俩脸上转了圈,忽然叹了口气:“不必。“他从龙案上拿起份奏折,扔在萧书瑶面前,“这是三日前收到的,江南巡抚奏报,说沈砚之治水不力,强征民夫导致民怨沸腾。“
    萧书瑶展开奏折,见上面的字迹与弹劾沈砚之的奏折如出一辙,只是换了个署名。她忽然明白,这是场早就布好的局,沈砚之不过是棋盘上,那些世家用来试探王府底线的棋子。
    “父皇!“她猛地抬头,凤钗上的珍珠撞出清脆的响,“沈砚之绝非贪功冒进之人!江南的水患刻不容缓,那些世家......“
    “够了!“圣上猛地一拍龙案,镇纸跳起来砸在地上,“你是朕的亲女儿,是大唐的永乐王!怎能为了个寒门出身的臣子,屡次顶撞朕?“他的声音里带着疲惫,“此事朕自有定论,你且回府待着,没有旨意,不得出宫。“
    萧书瑶走出偏殿时,暮色已浸透了太极宫的飞檐。檐角的铜铃在晚风里呜咽,像极了江南水乡的夜船谣。青禾扶着她走过长长的甬道,看见她袖中的信纸被泪水浸得发皱,上面那只老虎的尾巴,早已模糊不清。
    回到王府的当夜,萧书瑶换上了三年未穿的亲王铠甲。甲片碰撞的声响惊醒了沉睡的侍女,青禾举着烛台进来时,看见她正往腰间佩刀——那是圣上亲赐的“断水“,刀鞘上镶嵌的宝石在烛光下泛着冷光。
    “殿下要去哪?“青禾的声音发颤,看见她将沈砚之送的双鱼玉佩系在刀柄上。
    “去江南。“萧书瑶系紧铠甲的系带,镜中的女子眉眼凌厉,褪去了平日的温婉,像极了开疆拓土的前朝公主,“他说过,待并蒂莲开时便归来。如今花已开了,我去接他。“
    青禾扑通跪下,死死抱住她的腿:“殿下三思!圣上有旨不准出宫,您这一去,便是抗旨啊!“她抬起头,泪水混着烛油滴在铠甲上,“沈公子若知晓,定不愿您为他......“
    “他不会有事的。“萧书瑶弯腰扶起她,指尖擦过她脸上的泪痕,“那年华清宫,他中了李公子的圈套,尚且能挺直脊梁。这次......“她声音忽然哽咽,“这次我不能让他一个人。“
    正说着,殿外传来轻响。英王萧景琰推门进来,身上还带着夜露的寒气。他看着妹妹一身戎装,忽然从怀中掏出块虎符:“这是调兵的信物,可调动江南沿岸的守军。“他又递过封信,“这是母妃留下的,说若遇绝境,可持此信去见苏州的静慈师太。“
    萧书瑶接过信时,指尖触到兄长掌心的枪茧——那是常年征战留下的印记。她忽然想起小时候,英王总把她架在肩头,在太极宫的梨树下转圈,花瓣落在他们发间,像场永远不会结束的春日宴。
    “兄长......“
    “去吧。“英王替她理了理歪斜的盔缨,动作里带着难得的温柔,“长安城有我。待你带他回来,咱们还在曲江池边,吃你最爱的桂花糕。“
    三更的梆子声敲过第三响时,一支由百余名亲兵组成的队伍,悄无声息地出了长安城门。萧书瑶骑在纯白的“踏雪“马上,铠甲在月光下泛着银辉。她回头望了眼沉睡的皇城,看见永乐王府的方向,还亮着盏孤灯——那是青禾按她的吩咐,彻夜不眠的记号,好让归来的人能在茫茫夜色里,找到回家的路。
    队伍行至灞桥时,萧书瑶勒住马。桥下的流水里漂着片荷叶,像极了沈砚之信里夹着的那半片。她忽然想起他画的《春江图》,画里的孤舟在惊涛骇浪里前行,却始终朝着对岸的灯火。
    “出发。“她扬鞭指向南方,马蹄踏碎了桥面上的月光,像撒了一地的碎银。前路漫漫,或许有惊涛骇浪,或许有暗箭明枪,但她知道,只要朝着有他的方向,哪怕踏遍千山万水,也终将抵达。
    第四章莲池畔的重逢
    江南的荷塘在暴雨后泛着墨绿色,萧书瑶的铠甲上还沾着泥点。她勒住马缰时,看见岸边的草棚里,有个熟悉的身影正弯腰煮药。青衫洗得发白,袖口卷到肘部,露出的胳膊上缠着渗血的布条。
    “沈砚之!“她翻身下马时,铠甲的重量让她踉跄了几步。草棚里的人猛地回头,药罐“哐当“一声摔在地上,褐色的药汁溅湿了他的青衫。
    沈砚之的头发乱糟糟地贴在额前,左颊有道新添的疤痕,从眉骨延伸到下颌,像条狰狞的蜈蚣。可那双眼睛,在看见她的瞬间,亮得像落满了星辰。
    “书瑶?“他声音嘶哑,像是被砂纸磨过,“你怎么来了?“他想走上前,却因为腿伤踉跄了一下——那是坠入河道时被礁石划伤的。
    萧书瑶扑过去抱住他时,闻到他身上的草药味混着淡淡的血腥味。铠甲的棱角硌得他闷哼一声,她才惊觉自己还穿着沉重的甲胄,慌忙后退时,却被他死死攥住手腕。
    “别碰我。“他忽然低喝,眼神里闪过痛苦,“我身上脏......“
    “闭嘴。“萧书瑶扯开他的衣襟,看见他胸口缠着的布条早已被血浸透,“谁让你这么傻?明知道是圈套,还要往里面钻!“她的声音发颤,泪水砸在他伤口上,激得他微微发抖。
    旁边的老郎中捋着胡须叹气:“这位姑娘莫怪他。沈大人坠河后被冲到下游,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拖着伤腿往堤坝赶,说要看着合龙......“
    萧书瑶忽然明白,他信里说的“并蒂莲“,或许只是托词。那些世家在粮里掺沙,在堤坝上动手脚,甚至设下杀局,他都一清二楚,却选择独自扛着——就像那年在华清宫,他明明被李公子的人打伤,却还是挺直脊梁说“臣不输“。
    “青禾,拿金疮药来。“她按住要挣扎的沈砚之,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还有,把那些藏在芦苇丛里的‘客人‘请出来吧。“
    青禾吹了声口哨,草丛里立刻窜出几名亲兵,押着几个穿着黑衣的汉子。为首那人看见萧书瑶的铠甲,脸色瞬间惨白——那是永乐王府的亲军甲胄,在江南地界,比圣旨还好使。
    “说,是谁派你们来的?“萧书瑶的刀抵住他咽喉,月光照在刀面上,映出他惊恐的脸。
    沈砚之忽然按住她的手:“不必问了。“他从怀里掏出块玉佩,上面刻着苏州织造的印记,“他们是李大人的人。“他看向萧书瑶,眼神里带着歉意,“我本想查清楚再告诉你,不想......“
    “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萧书瑶别过脸,却在转身时,被他从背后轻轻抱住。他的手掌贴着她铠甲的冰凉,带着江南特有的潮湿暖意。
    “书瑶,“他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带着劫后余生的沙哑,“那支兰草簪,我一直戴着。“他松开手,从贴身处取出玉簪,簪头的棱角已被体温磨得圆润,“掉进河里时,我死死攥着它,想着你说过,玉能安神。“
    萧书瑶看着那支历经劫难的玉簪,忽然笑了,泪水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甲片上,发出清脆的响。她想起那年在曲江池边,他笨手笨脚地替她簪花,指尖的薄茧蹭得她耳根发痒。
    “愣着做什么?“她转过身,将玉簪重新插进他的发髻——虽然他现在短发凌乱,根本簪不住什么,“还不快处理伤口?难道要等我亲自给你上药?“
    沈砚之笑着点头时,青禾已生起了火堆。药草的清香混着烤鱼肉的香气,在荷塘边弥漫开来。亲兵们围坐在一起,听着远处传来的蛙鸣,仿佛忘记了连日的奔波。
    萧书瑶靠在沈砚之肩头,看着萤火虫在荷叶间飞舞。他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却紧握着她的手,仿佛怕一松开,她就会像那些流萤一样飞走。
    “等这事了结,“她轻声说,“我们就在江南筑座小院吧,种满并蒂莲。“
    “好。“他的下巴抵着她的发顶,声音里带着满足的喟叹,“再在院里搭个画案,画你簪花的模样。“
    远处的堤坝在月光下泛着轮廓,像条即将腾飞的巨龙。萧书瑶知道,前路的风浪或许还未平息,但只要身边有这个人,有手中的刀,有心中的信念,就没有跨不过的难关。
    夜渐深,荷塘里的并蒂莲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这对历经磨难的恋人,吟唱着江南水乡最温柔的歌谣。而在长安的方向,太极宫的灯火依旧亮着,英王萧景琰站在紫宸殿的丹陛上,望着南方的星空,手里捏着妹妹留下的那封信,信纸上的泪痕早已干涸,却仿佛还能闻到江南的水汽,和那永不凋零的并蒂莲香。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大小姐她一心只想上位 是你要陪白月光,我娶京圈公主你哭啥 宋朝小娘子:从食肆到首富 科研系学霸 山河印 贷款总冠军:从拿了阿摊剧本开始 女配她过分美貌 顶级美貌 警校组都在怀疑我的酒精浓度 诱野 重生六六年:赶山致富,把妻女宠上天! 重回五百年前,我成了天下第一 四合院:我的签到系统专治禽兽 陆总轻点跪,太太回国抢女儿了 半熟 上门龙婿 重回70为国铸剑,开局爆改59式 去父留子后才知,前夫爱的人竟是我 护国十年后,举国上下将我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