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365.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18章功德文宝(第1/2页)
看到这个变化,陆承安立即明白其中缘由。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故,其实还要从他之前抄录的那些上一世传世典籍说起。
那些典籍每一本甚至每一句都是经历过几百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洗礼而精简出来的至理。
虽然各家之说各执其词,但站在各自的立场和所处的时代来看,都是能够指导世人向更高的文明思想进步的宝贵财富。
陆承安将它们全都抄录了下来,当他完本的那一刻,便引发了九州天地的共鸣。
缔造出了九州天下前所未有的文脉大道。
只是如此传世经典,最终在传道玉简上得到的气运反馈却并不多。
甚至上一世传世两千多年依旧经久不衰的《道德经》和《论语》,传道玉简也只不过给了他几十点气运值。
显然是与这些典籍引发的天地共鸣不相称的。
一开始陆承安以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传世典籍还没有广为流传的原因。
但是现在看来并非如此,至少不只是如此。
印刷术,活字印刷术,虽然只是一门工匠技艺。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道传世很大程度上因为这门技艺而真正发挥了该有的作用。
在发明出印刷术之前,读书识字从来都是世家权贵才有的特权福利。
先秦时代,所谓学富五车,五车竹简能够记载的内容甚至还比不上后世几本厚一点的书籍。
寻常百姓如何去学习这些大道至理?
发明了纸张、活字印刷术之后,文道才算是真正广传天下。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文脉典籍是大道根本,而活字印刷术就是传道手段,算是术。
有道无术,道虽可寻,却难如登天。
道、术圆满,大道就在脚下。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陆承安创造出活字印刷术之后,文脉气运才会有如此剧烈的反响。
传道玉简上的气运值才会有这么夸张的暴涨。
当这一刻来临,冥冥之中原本明显要弱小于仙、武、剑两道的文道气运,还是迎头直上,正在以一种强大的势头追赶这九州天下传承了数千年之后的三条大道。
作为文道缔造者,陆承安自然而然的受到影响。
心神被文道气运带入其中,被不断拔高。
他的神魂都在发生某种未知的蜕变,本源核心之中也渐渐多了一种气质,或者说权柄。
那是属于一道之祖才有的位格。
无数的感悟蜂拥而至,过去读过的所有典籍,经历过的所有事,都在他脑海中一点点的斟酌提炼。
化为浩然正气,拔高他的修为。
就在陆承安开始闭关之时,他留下来的那套活字印刷术字模也开始发生异变。
天地气运不断垂落,涌入其中。
散发着莹白光芒的浩然正气自发的从字模中涌现。
正在一旁学着雕刻字模的申启猛地抬头,惊讶地看着字模,目瞪口呆。
他虽然只有九品文道修为,但此时却也能感觉到眼前这套用凡木雕刻的字模正在经历着某种未知的变化。
申启第一反应就是跑去告诉先生。
但随即想到先生闭关前叮嘱的尽量不要打扰他,申启脚步便停了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18章功德文宝(第2/2页)
想了想,他连忙关上了房门,随后来到字模边上,一屁股坐下来,默默注视。
当字模上的浩然正气凝聚到极致,那一块块指甲盖大小的模具开始慢慢离开了的安置的盒子,一颗接一颗的漂浮了起来。
整套字模足有叁万陆仟多个字,全都飞在了半空,密密麻麻,犹如一个个小精灵一样,每一颗身上都散发着极其浓郁的浩然正气。
申启张着嘴,呆呆的看着这一切,耳朵里竟然还能听到仿佛有个温醇的声音在读着这些字。
“先生?是先生的声音?”
申启猛然惊醒,那若隐若现的声音分明就是先生陆承安的声音。
申启下意识正襟危坐,背脊挺得笔直,神态恭敬,一丝不苟。
就像是平时听陆承安讲课时一样。
口中也不由自主的跟着那声音一字一字的读了出来。
“天、地、人、日、月、星...”
读着读着,申启便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某种玄妙境地。
他忘却了身边一切,仿佛来到了一个纯白的虚幻空间。
眼前只剩下那些飘飞的文字。
而此时在他面前,那些字模之中但凡是被陆承安的声音念到过的字,都开始发生蜕变。
原本只是木质的本体,一点点被浩然正气同化。
化腐朽为神奇,木质变得通透,表面变得温润紧实,连颜色都开始变淡,仿佛玉质一般。
那些小方块表面的字迹更是隐隐透出一抹淡淡的金光。
此时若已经被册封一品正神的陈长河在此,就一定能看得出来,那是这天地间最玄妙的一种力量——功德。
也就是说,这一套字模经过这番蜕变之后,竟不可思议的华为一件功德宝物。
其中蕴含的文脉气运无法想象。
坐在一旁受到牵引陷入定境的申启也因此得了一桩天大机缘。
每当他念出口一个字,那密密麻麻的字模便会分散出一缕文道功德之力钻入他的额头,落在他的神庭紫府。
之前读过的书,学过的文字,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机缘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了,使他神志大开,神庭紫府中的浩然正气开始暴增。
而此时,正在闭关的陆承安对此早已心知肚明。
那套字模发生异变的那一刻他便有了感应。
文字是传递大道的一种方式,也可以算是大道的化身。
读懂,读通这些文字,才能真正明悟何谓文脉大道。
这师徒俩一里一外,竟都因为这一桩突如其来的机缘而脱胎换骨。
殊不知,他们俩沉浸其中,外界却印证了那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不知不觉中三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申母在传道阁外每天都急得团团转,若不是公孙月安慰她,说陆承安和申启正在经历一场对于修行人来说极为难得的顿悟,申母甚至想破开房间把他们拉出来。
毕竟在不懂修行的她来看,人怎么能几天几夜不吃饭喝水呢?
公孙月看着那始终被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笼罩的传道阁,眼中羡慕不已。
可惜,她没有这个缘分,未曾得到眷顾。
转眼间,十天过去了。
传道阁一楼的大门终于打开,但走出来的却只有申启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