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365.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32章圣驾凯旋安天下
「还真有一事,当今陛下若不知,或有大事发生。」
本来赵误就怀疑这个老婆婆是别人找来骗自己的托,『这老太太知道的也太多了,不像一般农妇。」
现在,这个老婆婆又这麽说,就更像是有人想借她的嘴跟自己说点什麽了。
赵侯不动声色地问:「不知何事须当今陛下知晓,若他不知晓,又有甚大事发生?」
让赵候没想到的是,这个老婆婆还跟自己玩欲擒故纵,只听她说:「大官人又非当今陛下,知晓此事亦无用也。」
老婆婆此言一出,周围的人,尤其是赵候的一众女人,全都掩嘴偷笑不已。
人啊,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越是旁人讳莫如深丶欲语还休之事,越能勾起心底那股难以抑制的好奇。
赵虽然是皇帝,但也不能免俗。
所以赵侯笑着说:「小可与当今陛下乃旧识,此次回京,多半能见到他。」
老婆婆看了一眼赵侯,见赵侯器宇不凡,又见赵侯身边的女人个顶个的漂亮,再看院外的护卫各个威武雄壮,越发地觉得赵侯不凡,心想赵或许真能见到当今的皇帝也不一定。
念及至此,老婆婆对赵侯说:「我这里微山湖,腐烂水草混着虫粪之味呛得人睁不开眼,只怕要有蝗灾爆发。」
赵侯真没想到,老婆婆说的是治蝗的事。
此事确实不是小事,搞不好真会酿成大的灾难。
十多年前,有飞蝗自江苏洪湖出现,飞则遮天蔽日,落则盖地无缝,聚则压折树枝,食则沙沙有声,而且可抱成团球状滚渡过河,来势之凶,实属罕见,如此六天六夜,庄稼丶树叶丶野草被食尽,洪湖附近成为一片赤地。
蝗虫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害虫,一两千年来严重地破坏着农业生产,更为凶险的是,蝗灾多发生在大旱之后,往往百姓才握过一场旱灾,抢种了一点救命粮,蝗灾就接踵而至,让刚刚燃起的生存希望再次破灭。
这无穷无尽的灾难与痛苦不断积聚发酵,最后落到史书上就只剩下了六个血淋淋的大字:是岁饥,人相食。
面对汹涌而来的蝗虫大军,很多人选择了屈服,他们请出蝗王娘娘丶刘猛将军,以为只要虔诚地供奉这些泥塑金身的偶像,就能平息上天的责难,驱散漫天的蝗虫。
当然,也一直有人在选择与蝗虫斗争。
《汉书,平帝本纪》记载,早在西汉元始二年,就有人已经开始了治蝗的斗争。
那年山东青州一带爆发了蝗灾,朝廷为了治蝗,拨出大量钱款用来奖励捕杀蝗虫的农民。
这也是史载的最早的治蝗法令。
到了唐代,宰相姚崇非常重视治蝗,他发明了火烧灭蝗法。因为蝗虫有趋光的习性,夜晚只要在田间燃起火堆就可以大量烧杀蝗虫。
截止到目前这个时代为止,中国人在治蝗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不过这些经验显然还不足以应对蝗虫大军。
还好,这个时代有赵侯他们这些穿越者,更幸运的是,他们这些穿越者当中有袁倾城这个农大毕业的高材生,学过如何治蝗。
当初,好像是赵侯登基的第三年,江苏地区就爆发了大范围的蝗灾。
赵侯当即就命令各地的转运司和提举常平司等衙门立即接受朝廷的直接指挥(实际上是接受袁倾城的指挥),成为专门的治蝗部门,打抗蝗保卫战,
一一大宋没有专门设立治理蝗灾的部门,治理蝗灾主要由多个相关部门协同完成,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转运司和提举常平司。转运司原本负责军事粮草供应,后来职权不断扩大,涵盖财政丶监察等多个方面。在治理蝗灾时,转运司需要参与组织救灾事宜,如宋神宗元丰四年,朝廷曾下令让开封府界提举司丶京东西路转运司遣官督捕蝗虫。提举常平司是王安石变法时期设立的机构,掌管常平丶市易丶坊场丶河渡丶水利之法等。该机构在灾荒时期负责仓储管理和救灾事务,在治理蝗灾过程中,会参与调配物资丶组织民众捕蝗等工作。
袁倾城挂帅后,在第一时间就指出中国治蝗第一人马世骏通过无数观察和研究找到的蝗虫的命门一一水旱交替。也就是,滩涂水位的升降,决定了蝗虫产卵地的存亡,利用水力调控生态,把水旱交替变成水位稳定。
通过赵侯,袁倾城先是让转运司牵头,联合地方水利官,在洪湖周边疏浚旧渠丶新修堤坝。从前滩涂水位随季节大起大落,旱时露泥成了蝗虫产卵的温床,涝时又冲毁作物,经过抢修,堤坝将水位稳稳锁在三尺上下,水旱交替的缝隙被堵死,滩涂里的蝗卵没了合适的孵化环境,渐渐少了踪迹。
紧接着,袁倾城让提举常平司调集籽种,在蝗区推广种植棉花。那些曾被蝗虫啃得只剩残茎的田地,换上了叶片厚实丶绒毛细密的棉株,蝗虫不喜欢这味道,啃食大减。
同时,袁倾城让常平司在各村设了「知虫户」,让熟悉农事的百姓定期巡查棉田,一旦发现零星蝗虫,立刻上报。
随后,大宋治蝗机构的搭建更是细致赵侯特意设了「司蝗院」,由三司使总领,转运司丶常平司各派官员驻院,专门汇总各地蝗情丶调配物资。
地方上,每州设「防蝗所」,所长由通判兼任,手下有「巡蝗吏」,负责督查水利设施和作物种植;各县设「灭蝗营」,抽调乡兵和农夫组成,配备镰刀丶竹筐等工具,随时准备应对突发蝗情。
重点蝗区还设了「水位司」,每日记录滩涂水位,与司蝗院书信往来,确保水位调控万无一失起初,因为交通和通讯不方便,消息传递中总出岔子。有时防蝗所发现蝗,快马报给司蝗院已是三日后,等袁倾城的应对法子传回去,幼虫都长成了能飞的成虫。
袁倾城便结合现有的条件,让人改进驿站,在蝗区沿途增设「飞奴站」,重要消息由飞奴传递,寻常事务才走驿马。
这才让政令流转快了大半。
就这般,十多年过去。司蝗院的卷宗里,关于蝗灾记录从厚厚一叠变成寥寥数笔,再后来,连零星蝗情都少见了。那些曾被蝗虫困扰的州县,棉田连片,堤坝稳固。
袁倾城之所以有如今这麽大的名气,让她的名气成了五女之首,民间无知的百姓甚至将她当成了赵侯的正室认为她才是赵侯的皇后(民间只知袁娘娘丶麻娘娘丶叶娘娘,不知郑皇后),更有甚者,她都被民众神化当成了活神仙,为她立生祠对她进行供奉,除了她让大宋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还因为她让大宋的土地终于少了一场场遮天蔽日的恐慌,而这也是大宋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的原因之一。
如今大宋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治蝗系统,而且有着严格的责任制,谁治下的地区出现蝗灾,那赵侯是真会杀人的,并且是毫不留情地诛杀,不管涉及到谁。
大宋官场一直流传一句话:贪腐犹有活路,蝗灾必死无疑。
赵侯相信,老婆婆所说的微山湖的蝗情,朝廷肯定已经知道了,并且已经着手治理了,不然,
那就是在挑战赵的刀够不够锋利。
至于这老婆婆到底是不是谁安排的,鉴于她也没说出什麽不得了的事,赵也就难得糊涂了。
当然,心细如赵侯,回到船上后,还是让人去察了一下,微山湖的治蝗情况,看看是不是有人借着这个老婆婆的嘴告诉自己微山湖这里治蝗不利。
很快,就有人来报告赵侯,在袁倾城的指挥下,济宁防蝗所已经定下把微山湖这里的十二万亩蝗区改造成鱼塘加稻田的复合生态深水区养鱼丶浅水区种稻丶岸边种棉花,这些作物要麽让蝗虫无处下卵丶要麽让它们「啃不动」。
得知是这麽个情况,赵候也就放心了,『可能是我多想了,那个老太太或许就是一个健谈的村妇罢了。」
船行至黄河时,赵侯登岸,至黄河边集市上买鱼。他买了很多黄河鲤鱼,让人帮他养着,准备带回京,让袁倾城做给自己吃。
买鱼归来,赵侯回到船上颇有感触,遂赋小词一首:
《黄河行·凯旋》
河势吞关终入海,旌旗十万归程。燕云旧地复新生。十五年治绩,千里岁丰登。
曾破金虏清北鄙,更将豪情续征。大一统业慰平生。莫辞鞍马倦,再向泰阶行。
三日后,赵侯返回汴梁城,
太子赵寿和宰相蔡京早早地就率领满朝文武丶全城百姓出城十里相迎,恭贺赵侯凯旋的圣驾。
东京汴梁城外,十里长亭早已被攒动的人潮淹没。
晨雾刚散,便见北方扬起一道烟尘,那是御驾亲征的队伍渐近,
太子赵寿身披紫袍,与宰相蔡京并肩立于道旁,身后文武百官按品级排列,朱紫官袍连成一片云霞,静候着那道万民期盼的身影。
「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骤然沸腾。
先是遥遥望见龙旗猎猎,接着是甲胃鲜明的禁军仪仗,马蹄声踏碎晨露,带着北地的风尘滚滚而来。
待御驾行至近前,就见,赵侯身着一套威武霸气的光明铠,跨下一匹十分高大雄壮的汗血宝马,身后是平均身高一米八五的亲卫,他们各个牵着高头大马护卫在赵侯身后。
日光刺破晨雾,正落在赵侯那身光明铠上。甲片是新淬的精钢,经北地风霜磨出冷冽的光,护心镜映着天,更映着他挺直如松的脊梁。
汗血宝马打了个响鼻,蹄子踏在青石板上沉稳有力,马鬃随赵侯的身姿微微晃动,竟似与那铠甲的鳞纹连成一片流动的锋芒。
此时的赵侯已经三十出头了,但看起来还跟二十来岁差不多,他眉眼间不见半分倦怠,北地的风沙没磨钝他的眼神,反而让那双眸子亮得像出鞘的剑,扫过人群时,带着久经战阵的锐利,又藏着安抚万民的沉稳。
赵侯身后亲卫个个如铁塔般最立,再后面的神机中军和神机右军身上杀气腾腾,满是肃杀之气,队伍中夹杂的神臂弓弓身修长,弦如满月,散发着冷峻的金属光泽,仿佛随时都能射出致命一箭;李琳造型独特,枪管上的刺刀闪烁着寒芒,让人一眼便知其锋利;虎蹲炮犹如一头趴在神机军将士肩膀上的猛虎,随时准备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轰天雷和李琳炮更是透着一种令人胆寒的压迫感,仿佛它们所蕴含的能量一旦释放,便能将天地都为之撼动。
赵侯与其魔下的将士仿佛不是从北地归来,而是刚从疆场踏尘而至一一铠甲的寒光里还凝着燕云的霜,马蹄的馀震中犹带破金的势。
文武百官丶汴梁城中的百姓望着赵侯年轻却沉稳的面庞,望着他身上仿佛能防御一切攻击的铠甲,望着他膀下犹如龙虎一般的宝马,望着亲卫军不动如山的阵列,望着神机军无敌的威势,望看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武器,忽然觉得心口那点悬了百年的怯意,竟被这无声的气势稳稳托住了。
不必言语,这是收复燕云的底气,是大败金国的锋芒,是大宋铁骨铮铮的模样。
人群的欢呼渐渐低了些,不是热情减了,而是被这股由内而外的威气压住了,转而化作一种更深沉的敬畏一一敬畏眼前这位年轻力壮的帝王,敬畏他身后那支百战精锐,更敬畏这个终于能挺直腰杆的大宋。
太子赵寿率先躬身行礼,声音朗朗:「儿臣恭迎父皇凯旋!」
蔡京紧随其后,率领百官叩首:「臣等恭贺陛下收复燕云,大败金虏,功盖千秋!」
这一声刚落,周遭百姓忽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原本按捺着激动的人群像决堤的河水,纷纷高喊「陛下万岁!」丶「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有些人嗓子都喊哑了!
燕云地区自从被石敬塘割让给契丹后,至此时已逾近二百年。
这二百年间,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长城防线尽落异族之手,胡虏铁骑南下再无阻碍,屡屡侵扰边境,甚至长驱直入。
大宋立国后亦深受其苦,其北方边境的百姓常年生活在兵戈威胁之下,为求一时安稳,大宋不得不向辽丶西夏等国缴纳岁币,以金钱换取和平。
民众对此早已积怨颇深。
如今赵侯御驾亲征,不仅一举收复了这片沦陷二百年的故土,更大败金国这一北方最强劲的政权,彻底扭转了大宋在北方的被动局面。
这意味着大宋终于重新掌控了北方的战略要地,得以依托山川地势构筑防线,北方边疆从此有了安稳的保障,百姓再不必时刻担忧胡虏南下的侵扰,
更难得的是,赵并非只重武功。登基十五年来,他始终注重民生,轻薄赋,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和工业革命,使得治下百姓生活日渐富足,社会安定。
文治与武功并行,既为国家开拓了疆土,解除了外患,又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改善,如此帝王,自然赢得了百官和百姓的衷心爱戴。
如今,收复燕云丶大败金国,了却了大宋百馀年的夙愿,为国家奠定了安稳的根基而归;治下的民生得到大大的改善,更让百姓看到了王朝中兴的希望。
见赵侯凯旋归来,谁又能不激动?
这份激动,是积压二百年的郁气得以宣泄,是对国家安稳的真切期盼,更是对赵这位文治武功兼备的帝王的由衷认可。
早年,赵侯为整肃吏治丶充盈国库,力推反腐,严查贪墨,一批依附权贵丶盘剥百姓的官吏应声落马,触动了不少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其后推行的《士绅一体纳粮》丶《摊丁入亩》,更是诛杀了大量士绅地主丶打破了士绅阶层长期以来的免税特权,让他们与平民一样承担赋役,虽惠及万民,却也引来了士绅群体的暗中不满。
这些人或曾在暗处非议,或曾试图阻挠新政推行,甚至有人私下里动过动摇其统治的念头。
但如今,赵侯以收复燕云丶大败金国的赫赫武功,辅以十五年治下民生富足的文治功绩,早已在朝野上下树立起不可撼动的权威。百官敬畏其决断,百姓感念其恩德,更有那支久经战阵丶装备精良的百战之师作为后盾,足以震镊任何潜在的异心。
那些心怀怨恨之人,在这如山的威望面前,所有的不满与算计都只能深埋心底。他们清楚,此刻任何一点轻举妄动,都无异于以卵击石,不仅无法撼动赵侯的皇位,反而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所以,他们只能选择收敛锋芒,在赵的治理框架下循规蹈矩地生存,或是顺应新政潮流,设法在新的秩序中谋取一席之地。曾经的怨,在绝对的实力与民心所向面前,终究成了不敢外露的暗流,再难掀起半点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