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365.com,更新快,无弹窗!
接下来的拍摄中,苏宁的表现,持续给剧组带来了惊喜。
尽管江卫民只是一个配角,戏份有限,但苏宁总能精准地把握角色的情绪变化。
无论是被兄弟姐妹孤立时的委屈,还是渴望母亲关注时的眼神,亦或是偶尔爆发的不满与反抗,他都演绎得层次分明、真挚动人。
最让孔导惊讶的是,苏宁似乎有一种天生的镜头感。
他总能找到最合适的角度和走位,即便是复杂的调度也鲜少NG。
这种专业素养,让人很难相信他是个毫无表演经验的新人。
“老刘,有时候我觉得,他是不是在失忆前学过表演。”孔导在某次拍摄间隙对老刘说,“太自然了,完全没有表演痕迹。”
编剧老刘点头赞同:“特别是他和梅老师的母子戏,那种微妙的情感交流,简直就不像演的。”
“哈哈,看来咱们剧组这是捡到宝了。”
“确实很奇怪!有的人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由于剧情需要,少年时期的江卫民在兄弟姐妹中身高并不突出。
这可苦了183cm的苏宁,大部分戏份都需要坐在那个特制的小凳子上表演。
“小苏,委屈你了。”拍摄间隙,梅老师常常打趣道,“别人都是想办法增高,就你要‘变矮’。”
苏宁总是好脾气地笑笑:“张师傅做的这个凳子很舒服,坐着演戏也挺好。’
有趣的是,剧组其他年轻演员却对苏宁羡慕不已。
因为他们中不少人经常要踩着垫箱或凳子与对手戏演员搭戏,相比之下,苏宁的“矮凳”反而成了某种特殊待遇的象征。
“以后有什么想法?愿不愿意在这行继续发展?”
“不知道!我没有想这么多,毕竟我也是误打误撞进来的。”
“也是!不过你要是以后有这个想法,可以和我联系,我在这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人脉多少还是有一些的。”
“嘿嘿,好啊!到时候可就要拜托梅老师你了。”
随着剧情时间线的推进,江家的孩子们都长大了。
这时,苏宁终于可以摆脱那个小凳子,堂堂正正地展示自己的真实身高。
剧本中有一场戏:长大后的江卫民站在兄弟姐妹中,突然比大家都高出一头,被戏称为“江家的傻大个”。
拍摄这场戏时,苏宁站在其他演员中,高大的身材格外显眼。
郭老师饰演的江德福看着这个“小儿子”,却是忍不住笑场了:“好家伙,这小子什么时候窜这么高了?”
现场一片压抑的笑声,梅老师也忍俊不禁:“哼!吃的东西都长个子上去了!脑子一点也不灵光。”
“妈,你是说我笨吗?”一旁的苏宁却是满脸的疑问。
“你说呢?”
这段即兴的互动被孔导保留了下来,成为剧中一个意外的亮点。
在剧组的日子里,苏宁以其谦逊好学的态度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
他经常向老演员请教表演技巧,向摄影师学习镜头语言,甚至向场记了解剧本标注的规范。
休息时间,他常常帮着道具组搬东西,或者给服装组搭把手。
那种不因获得角色而自傲的态度,让他在剧组中人缘极好。
“小苏,来尝尝这个。”制片主任常常把自己带来的特色小吃分给他。
“谢谢主任。”
“客气!回头杀青了,你可要请我们喝青岛啤酒。”
“放心!这顿青岛啤酒请定了。”
失忆带来的空白正在被新的经历和情感一点点填补,虽然过去的记忆依然缺失,但现在的每一天都在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夜幕降临,当天的拍摄结束。
苏宁帮着工作人员收拾器材,高大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没有人知道这个失忆的年轻人的过去,但所有人都相信,他注定要在这个圈子里留下自己的印记。
某天,《父母爱情》的室外拍摄现场,场记板上的场次编号已临近尾声。
剧组众人配合愈发默契,连换景的间隙都透着股高效的从容,直到几辆商务车停在棚外,打破了这份宁静。
影视投资人金明带着团队走进来,身后还跟着《正阳门下》的导演与编剧,手里的笔记本早已翻开,显然是带着“取经”的目的而来。
“孔导,您这剧组的氛围,一看就知道作品差不了!”郝金明快步上前与孔笙握手,语气里满是真诚,“我们这次就是来偷师的,您拍年代剧的细腻劲儿,业内谁不佩服?”
孔导笑着摆手,引着一行人往监视器后站:“郝总客气了,都是团队磨合出来的,正好赶上拍一场家庭戏,您瞧瞧热闹。”
“好啊!乐意之至。”
此时镜头里,退休的江德福与安杰带着女儿,刚踏上山东老家的土路,远处苏宁饰演的江卫民正扛着锄头走来。
此时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褂子,裤脚沾着泥点,却难掩挺拔身形,阳光落在他脸上,衬得眉眼间既有下乡青年的淳朴,又藏着见到家人时的欢呼雀跃。
江亚菲一见到这个孪生弟弟,立刻笑着扑过去喊“卫民”,苏宁顺势接住这个孪生姐姐,手轻轻拍着她的后背,那份无需刻意演绎的亲昵,让监视器后的金明不自觉前倾了身体。
更让人动容的是镜头角落,老年江德福与安杰站在原地,看着儿女互动,脸上的笑容不是剧本里规定的“幸福”,而是带着皱纹的,发自内心的温柔。
直到场记喊“过”,金明才回过神,低声对身边的编剧说:“这戏的烟火气,真是拍透了。”
休息时,郝金明目光始终追着苏宁,忍不住向孔导打听:“刚才演江卫民的年轻演员,是新人吧?灵气太足了,形象也拔尖。
孔导眼中闪过笑意,半开玩笑道:“叫苏宁,确实是刚开始拍戏,但悟性高。郝总要是看得上,您新戏不正好缺人吗?”
“好主意!”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郝金明眼睛一亮,然后转头看向一旁的编剧王芝理,“老王,你找一段合适的剧情。”
“好?”接着一旁的编剧王芝理便是翻出《正阳门下》的剧本。
此时金明便是微笑的看向眼前的孔导解释说道,“孔导,我们正愁男二号涛子这个角色!”
编剧王芝理连忙递过剧本,指着其中一段对苏宁说道,“小苏,你试试这段。”
“男二号涛子说话略带口吃,却不能演得夸张,既要保留京城街溜子的混不吝,又得藏着几分淳朴。”
苏宁接过剧本,指尖快速划过台词,短短五分钟后,他再抬眼时,浑身气质已然不同。
原本谦逊温和的模样消失不见,他微微歪头,双手插在裤兜里,下巴微抬看向空气里的“韩春明”,语气带着些许桀骜不驯的挑衅:“俺,俺叫涛子......你混哪儿的?”
每一个字都带着细微的卡顿,却不生硬,连眼神里的桀骜与底气,都像从角色里长出来的一样。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下一秒,郝金明率先鼓起掌:“就是这个味儿!多少老演员演口齿不清都容易‘演过”,你这分寸感绝了!”
《正阳门下》的导演也不住点头认可:“涛子要的就是这种‘糙里带憨”的劲儿,小苏完全抓住了!”
孔导虽有不舍,却还是拍了拍苏宁的肩膀:“看来我们这小宝藏,是藏不住了。”
苏宁连忙收敛状态,挠着头笑:“谢谢各位老师,我还有好多要学的。”
郝金明却直接拍板:“不用试了!涛子就定你了!”
“谢谢郝总给机会。”
当晚,剧组的休息区被临时布置起来,梅老师端着水果走过来,打趣道:“我们的江卫民这是要离开家”,去演京城小伙儿啦?”
郭老师也跟着点头:“《正阳门下》是好本子,涛子这角色有戏,你可得好好琢磨。”
最激动的是陈涛,他拿着手机跑到角落,声音都带着颤:“舅!舅妈!苏宁要演男二号了!金明投资的戏!”
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苏宁身上。
他看着眼前热热闹闹的众人,手里还攥着郝金明刚塞给他的《正阳门下》剧本,心里满是暖意。
从一个失忆的新人,到被认可,被期待,这条路走得不算长,却全靠身边人的扶持。
他悄悄握紧拳头,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青岛《父母爱情》的片场。
苏宁穿着江卫民的旧棉袄,站在“江家小院”的门槛边,看着镜头里自己最后一个镜头。
一身军装的江卫民提着行李,在家人的依依不舍之下,踏上了下乡的通勤船,笑容里却藏着对未来的忐忑与期待。
“卡!完美!”孔导的声音打破宁静,他放下对讲机起身鼓掌,“我宣布,苏宁的戏份,正式杀青!”
掌声瞬间涌来,梅老师捧着一束向日葵走过来,花瓣上还沾着水珠,她轻轻拍了拍苏宁的胳膊,眼神像看着自家孩子:“小苏,这?花叫‘向阳花,跟你一样,心里亮堂。以后在圈子里别丢了这份纯粹,这才是最金贵的。”
郭老师紧跟着上前,给了他一个结实的拥抱,力道大得让苏宁差点笑出声:“戏里你是我儿子江卫民,戏外你就是我郭韬的老弟!以后到京城,别客气,我家大门随时为你开!“
执行导演老周红着眼眶,递过来一瓶热奶茶:“苏宁,我看着你从第一次面对镜头发怵,到现在收放自如,比自家孩子成长还让人高兴。以后拍戏遇到坎儿,随时给我打电话。
场务组的小伙子们围过来,把一个印着“江家小院”的搪瓷缸塞到他手里:“苏宁,这缸子给你留个纪念,以后喝热水都能想起咱在青岛的日子!”
化妆师也凑过来,帮他理了理衣领:“下次见,可得给我带京城的糖炒栗子啊。”
苏宁握着满手的温暖,眼眶忍不住发热,这些日子的点滴关怀,早把这里变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杀青宴上,孔导特意把苏宁叫到身边,递过来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
“这里面不是片酬,是组里所有人凑的‘路费’。”孔导声音温和,“知道你要去京城拍新戏,刚到陌生地方肯定不容易,这是大家的心意。”
苏宁拆开信封,里面除了一沓崭新的钞票,还有一张泛黄的集体照......
照片里,所有人都挤在“江家客厅”的沙发上,他被梅老师和郭老师护在中间,笑得格外灿烂。
照片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小苏,涛子这个角色肯定能火!”
“记得多吃饭,别再瘦了!”
“有需要帮忙的,随时打电话,号码都在这儿了!“
陈涛凑过来看得目瞪口呆,小声嘀咕:“这待遇,比主演还贴心!”
孔导听见了,笑着摇头:“因为小苏值得。他身上那股认真劲儿,让我们想起了刚入行时的自己,纯粹为了喜欢演戏而努力。”
2012年11月初,青岛站的站台飘着细碎的冷雨。
苏宁背着双肩包,手里攥着火车票,看着父母红着眼眶的模样,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
王秀英拉着他的手反复叮嘱:“到了北京要按时吃饭,天冷了就把厚衣服穿上,别冻着。拍戏再忙,也要记得给家里打电话。”
苏大强没多说什么,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磨得发亮的旧笔记本,封面是褪色的蓝色,上面还贴着一张模糊的电影海报。
“这是你失忆前最喜欢的本子,里面夹着你当时写的一些观后感。”苏大强声音有些沙哑,“说不定看着看着,就能想起点什么。”
列车鸣笛启动,苏宁趴在车窗边,看着父母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两个模糊的黑点。
他翻开那个旧笔记本,第一页写着一行字:“生活的意义,是让每次机会不曾错过。”
字迹陌生又熟悉,他指尖轻轻拂过纸面,心里忽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暖流。
十几个小时后,列车抵达京城。
怀柔影视基地的寒风比青岛更烈,枯黄的树枝在风中打着哆嗦,可远远望去,成片的摄影棚灯火通明,像一片不夜城。
《正阳门下》的执行导演早已在门口等候,手里还拿着一件厚外套:“小苏,一路辛苦了!总特意交代,一定要把你照顾好。先去宿舍放行李,明天一早试妆定造型,涛子的服装都准备好了。”
跟着执行导演在影视城里,苏宁看着来来往往的剧组。
有的穿着古装长袍,有的戴着民国礼帽,还有的穿着现代警服,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拍摄的热忱。
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空气中仿佛都飘着创作的气息,他忍不住放慢脚步,心里满是震撼:
这就是中国影视的心脏,是无数人追梦的地方,而现在,他也成了其中一员。
宿舍安排在影视基地的生活区,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不远处的拍摄场地......
“正阳门下”的街道已经布置完毕,老式自行车靠在砖墙上,店铺门口挂着褪色的招牌,连墙角的青苔都做得栩栩如生。
苏宁拿出《父母爱情》的集体照,贴在窗户上,照片里的笑脸在灯光下格外温暖。
“谢谢你们。”他对着照片轻声说,“是你们让我从一个迷茫的失忆者,变成了有梦想的演员。”
夜幕渐深,远处的摄影棚还在亮着灯,隐约能听到导演喊“开始”的声音。
苏宁翻开《正阳门下》的剧本,涛子的台词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旁边还写着密密麻麻的笔记。
明天,他就要变成“涛子”,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
窗外的寒风还在呼啸,可苏宁心里却暖得发烫。
他抬头望向夜空,怀柔的星星格外明亮,仿佛在为这个新来的追梦人,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