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365.com,更新快,无弹窗!
林三七一边做着科普,一边也没有手软,对着伤口开始用生理盐水开始清洗。
古代有个酷刑,鞭子沾盐水,打在犯人的身上,盐水刺激伤口,加剧疼痛,让犯人受不了主动招供。
由此可见盐水到底有多疼,都是做为跟辣椒水一样的刑具。
所以当林三七的盐水倒上去后,小孩忍不住便喊出了声音来:
「娘,好疼,好疼~~~」
王娟这时候不掉眼泪了,反而是目光坚定:
「娃儿,要坚强,给你治病的是大干部,这是你千年修来的福份。所以你一定要坚强,这是你唯一能活下去的机会,再痛你都要忍着。」
林三七赞许地看了看这位母亲,果然俗话说得好: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结果等林三七一低头的时候,吓得赶紧退后几步,差点就没吐出来。
因为大量的蛆都顺着盐水被冲洗下来,流到了木床上,很多直接掉在了泥地里,然后身躯不停地扭了扭。
围观的西杨村村民们没有什麽恶心感,对他们来说,人生病了,长蛆了,似乎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村民们反而对院子里不少城里干部纷纷后退感到特别搞笑,原来城里人胆子这么小?
村民甲嘲笑:「跑啥咧,不就是蛆嘛,这粪坑里多得是。」
村民乙也附合道:「就是,烂掉的伤口不长蛆,难道还长蚕宝宝啊?」
村民丙哼哼了两声:「你们别说,蛆可是好东西,高蛋白,吃起来嘎嘣脆。」
周围的人一听,纷纷往后退了一步,离村民丙远一点。
终于有几个妇女忍不住,呕一声吐了出来,这一刻,没有人敢再嘲笑城里干部们……
林三七和两个临时助手忙活了半天,终于用生理盐水将表面上的草药和血垢都清理乾净了。
露出了里面红里透白的创面,还有一些伤口因为溃烂很深了,但万幸并没有伤筋动骨,如果及时清创抗感染,这条命还是保得住的。
林三七有了信心,于是又取出一瓶双氧水,整瓶对着伤口倒了下去。
然后就听到小病人又是发出一阵凄厉的惨叫声,左小腿的伤口上瞬间出现了很多白色的泡沫状。
林三七见小病人开始挣扎了,于是吼了一声:
「都按住喽,清创不彻底,那就是彻底不清创,如果感染继续,这条命还是保不住。」
王娟一听,死死抱住了儿子的头,一边小声安慰着怀里的儿子。
杨志发和杨村长也赶紧帮忙按住了身子,防止小孩因为疼痛而发癫。
围观的村民们又起劲了:
「啊呀,你们看,这清水倒下去,马上就起沫沫了,这会不会是毒药?」
「这不是毒药,这是肥皂吧?我可是看城里人用过,可以产生很多泡泡。」
「这玩意儿肯定不便宜,瞧瞧那瓶子,我都没见过是什麽材料做的。」
林三七听到后,看了看手里的塑料瓶,心想六十年代的陕省人可能是没见过塑料,要不要当珍贵的礼物送给农民兄弟?
然后几十年后他林三七的名声就臭了,在兵马俑给游客签字合影赚钱的时候,会被无数陕省人民扔塑料瓶子。
塑料废品多少钱一斤来着?
林三七刚刚神游天外,小红便在提醒了:「领导,接下来干嘛?」
「噢噢,接下来捡塑料卖钱。啊呸,接下来用生理盐水再冲洗一遍伤口,我们马上进行第三遍消毒。」
等小红和小黄用无菌棉球将伤口擦拭乾净手,林三七又拿出一包碘伏棉球来。
然后用镊子夹起几颗消毒棉球来,在病人的惨叫声中,再次给他左腿开始最后一遍消毒。
整个过程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当小病人的左腿绑着白白的纱布后,王娟和杨志发都松了一口气。
王娟激动问道:「林干部,我儿子这样是不是就不用死了?活下来了?」
林三七脱下了隔离服,整个人都已经湿透了:
「消毒只是第一关,接下来就是退烧和抗感染了。来,这是一瓶布洛芬混悬液,一次10毫升,这里面有个杯子,间隔6小时喂一次,可以退烧止痛。
另外,这是一盒头孢,记住,这个药就是消炎药,比盘尼西林更好。你们每次给他吃两包,一天吃两次。两个药加起来,应该10天内就会恢复。」
王娟和杨志发一听,那自然是大喜。
农村人都很朴素,因为他们没有什麽好拿出来报答这位大干部,唯一拿得出手的,只有自己卑微的敬意。
两夫妻刷一下就跪下了:「林干部,谢谢,谢谢救命之恩。」
林三七赶紧跳到了边,然后用力搀扶起这杨志发和王娟:
「别别别,咱们现在是新社会,可不兴这一套。你们要是跪下这不是感谢我,而是在害我。这要是被领导知道,以为我林三七在陕省搞封建主义复辟呢。」
杨村长也知道其中的厉害:
「三弟,三弟媳,新社会不能跪,站起来。娃娃有救这是好事,后面多给他补补身子,这条命算是活下来了。」
王娟和杨志发自然是满嘴感激。
林三七又从口袋里掏出30元钱,交到了杨志发手里:
「这钱给孩子补补身体,不要推辞,我这第一次到陕省来,偶然来秦始皇陵旅游,就让我碰到了你儿子,这是一种缘份啊。
既然人是我救的,那自然是要救活的,否则说出去我林三七连个小娃娃都救不活,那我这当院长的脸面就没地方放了。呵呵。」
杨志发拿着手里三张大黑拾,感动得眼泪哗哗。
林三七待他们杨家,那是比亲爹还亲啊。
「林干部,你放心,我们一定会救活我儿子,绝对让他好好活下去,将来国家多做贡献。」
林三七心想,这30元钱也是缘份啊,另一个时空,杨志发就是因为第一个发现兵马俑,国家奖励了30元。
这钱可算是送出去了。
围观的村民们一眼,纷纷鼓起掌来,一声声叫好声不断传来,林三七也笑呵呵冲众人挥了挥手,过了一把大领导的瘾。
晚饭是在西杨村解决的,杨村长用最隆重的方式,杀了一只鸡。
鸡是村长家自己养的,六十年代初,国内的气氛还是相对轻松的,农民允许自己养鸡和种点菜,但是数量有限制。
比如一个家庭鸡不能超过5只,鸡生蛋,蛋是可以拿去供销社换日用品和盐巴,江湖人称「鸡的屁」(GDP)。
农村还允许农民少量拥有自留地,可以种些蔬菜,具体面积各地不同,但人均不能超过一分。
当然蔬菜只能自己吃,不能拿出去买卖,那就是犯错误。
聪明的农民不卖菜,但可以用菜跟城里人交换一些物资或者票据,打个擦边球,一边公家人看到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这时候全国还是勃勃生机的状态。
所以对杨村长来说,今天一餐吃掉他们家五分之一的财产,绝对是招待贵宾了。
林三七不让他吃亏,拿出了两瓶茅台酒来,可把杨村长和陪同的齐军长丶刘局长给乐坏了。
林三七却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不是嫌下酒菜太寒酸,而是开始有些忧国忧民了。
喝完酒,在乘凉的时候,林三七问杨村长道:
「老杨,你给我说说,你们平时生病了都是怎麽挺过来的?」
杨村长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估计农村千百年来都是这麽过来的,所以反而不以为意:
「领导,咱们农民还能怎麽过来?就这麽凑合着过呗。嘿嘿。
解放前,当时咱们这里叫骊山乡,那时候乡里有一名中医大夫,附近十里八乡的人有病都去他那里瞧。
没钱也没关系,弄点苞谷,几个鸡蛋都成,那胡大夫都收。实在是大病了,也就是弄只鸡,牵头羊去,总归都不会断了大家的生路。
可惜呀,好人不长命,胡大夫在50年的时候去逝了,咱们乡唯一一个大夫没了。那生病了咋办?五花八门都出来了。
像我侄子,外伤了,就去山上采点草药自己琢磨着治呗。大家都想得通,治得好治,治不好就治不好,这都是命,怪不了谁。」(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