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365.com,更新快,无弹窗!
主张立刻北伐,快速掏心拿下北京的读者,真的有好好想过吗?
这个速战速决的战略,在书中是否合理呢?我们来推衍一下。
第一个分析维度,军事方面。
作者前两章,用了几百字的篇幅,写出了南北军事力量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作者编造,是明朝的事实。明朝迁都之后,采取了极力弱化南方武力的战略。
这个战略,是朱棣收复安南后逐步推行的。征服安南之前,南军仍然很强。不夸张的说,那时的明朝军队,南北完全可以分庭抗礼。
可是征服安南、郑和下西洋之后,明军战略重心完全北移,南军急遽衰落。到了明朝中期,随着卫所废弛,南军其实是废了。
早在正统时期,三征麓川之时,明军南征的主力,就从北方调集了。之后明朝多次镇压西北土司的反叛,几乎都是调集北军。
明朝中期,整个南方就已经没有一支堪称战略重兵集团的军队。
而同期的北方,有京畿重兵集团、蓟辽重兵集团、宣大重兵集团、山东备倭重兵集团、陕北重兵集团、关中重兵集团、甘肃重兵集团。正统之前,还有朵颜三卫组成的蒙古明军重兵集团。
我是怎么定义古代版的“战略重兵集团”?
我认为是:训练合格、具备野战能力的披甲战兵有三万人,或者披甲骑兵八千人以上,就可称为一支战略型的重兵集团。
这种战略重兵集团,北军有七个之多。而南军,一个都没有!
有人可能会问,南京的京营,算不算战略重兵集团呢?
按照我个人的标准,不算。
南京地区的官军数量很多,有十几万人,可绝大多数都只是治安军,披甲率低,训练差,多年不经战阵,能上阵的战兵很少。维持地方安稳、守城绰绰有余,但是野战根本不行。
这种军队就算数量多,也不算什么战略重兵集团。
当然,如果算土司兵,那么南方不但有战略重兵集团,而且还不少:云南木府土司甲兵四万余,播州杨氏披甲三万余,水西安氏甲兵三万余,永宁奢氏甲兵四万……
算下来,甲兵三万以上的大土司,南方最少有五家。其中骑兵实力最强的奢氏有八千骑兵,其中三千重骑兵,是南方最大的骑兵集团。奢氏骑兵,拿到北方也不弱了。
可问题是,土司五大重兵集团,只有木氏没有造反,其他几家全部造反过,让明王朝损失惨重。它们的存在,反而让南方更不安稳。
以上是历史,回到书中。
南朝的核心武力,其实就是小老虎的靖海军,还有采薇的武装商团编练的虎卫军,满打满算多少人?三万!
这当然是战略重兵集团,而且是目前南朝唯一的战略力量。
南方各省之所以归附,江南迅速掌控,也是因为有这三万人的武力保障。
除此之外,其他有限的精兵,都是分散各地。比如熊廷弼等三个嫡系将领的兵马,分散到三个军事要地驻守,每部不到万人,当然不能成为战略集团。
那么,此时如果立刻北伐,军事上允许吗?
这点兵马,在西南土司蠢蠢欲动、缅甸趁火打劫的情况下,能够稳重南方就不错了,怎么能立刻北伐呢?
以目前的态势,行立刻北伐之举,小老虎能抽调的靖海军最多一万多人,不能再多了。怎么也要留下一万多人镇守南方。
一万多北伐的靖海军,虽然战力很强,火器先进,可很难做到速战速决。毕竟本质上,靖海军只是半火器化的军队,并不能对北军进行降维打击,对战拥有骑兵优势的北军精锐,能打出一比三、一比四的交换比就是极限了。这个交换比,远超历史上的后金八旗。
后金八旗对九边精锐的交换比,最多也就是一比二,甚至二比三。
那么这一万多靖海军攻入京畿地区,面对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北军,能速战速决的打下固若金汤的北京城吗?
可能性很小。
第二个分析维度,善后。
即便靖海军能迅速击败数倍于己的北军,那么造成的结果是,北军必然有很大的损失,这个损失是什么?就是九边防线的重大漏洞。
那么,蒙古骑兵趁火打劫的南下,几乎是肯定的事。
请问怎么善后?
无论靖海军和北军怎么打,都是汉军内战,横竖损失的是明军的武力。必然会让蒙古趁机南下。
这个时期的蒙古诸部,还有多少骑兵呢?根据资料,大概还有二三十万所谓的“铁骑”。只要有几万蒙古骑兵破关而下,进入河北、山西,那就是一场浩劫。
善后,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退一万步,就算靖海军能速战速决的击败北军,干脆利落的攻下北京,成功完成黑虎掏心、斩首战术,那么接下来呢?
接下来北方那么大的摊子,怎么接手?
蒙古的压力、西明的压力、九边军饷、南北朝廷的融合…这些事情全部需要小老虎接手,哪一件都是是急务,都是刻不容缓!
这种摊子突然铺开、急剧扩张的态势,必然会造成小老虎的力量极大稀释,战略势能消耗殆尽。
那么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他只能是疲于奔命的求稳,只能是处于防守型政治之中,直到恢复战略势能为止。
这是必然的,时间可能需要几年。
这种必然的战略防守,本质上是提前透支积蓄不足的能量,来弥补北方的能量窟窿,造成的缺血虚弱期。结果是必然要承担高额的利息:机会成本、时间成本、风险成本的三重利息。
这三重利息叠加的代价,好的结果是几年之后帝国稳定了。坏的结果是天下分裂,军阀化,需要花费多年时间去统一。
但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蒙古再次入关,中原再此沦陷,而小老虎也功败垂成,最后为夷狄做嫁衣。
所以我的结论是,在新军没有练成之前,在没有积蓄足够的能量弥补北方能量窟窿之前,是不能南北一统的。
眼下,暂时让北朝保持一定的稳定,承担维持北方秩序的责任,为南方争取蓄能的时间,才是最上册。
没有立刻北伐,是作者深思熟虑过的,不是作者的失策或疏忽。
因为有人质疑,我只能花时间单章说明。
蟹蟹大家支持,正文更新大概晚上八点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