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365.com,更新快,无弹窗!
此后玉城看似平静,却不乏暗流涌动,也有玉城之外的势力渗透进来,想在今年的虫白蜡生意上分一杯羹,但都没有得到理想的条件。这是因为,虽然除了白家,刘赵两家都急需现银周转。但据夏辛所说,赵家用了和刘家一样的办法,宁肯高息举债,也不愿共享白蜡市场的收售份额。
七月时,闽南沿海一带渐渐有些消息,海外群岛的客商,有大量蜂蜡贩来。起初,那些蜂蜡比正常市价略低,品质都是上乘的,抢先买到的人倒还庆幸,因为已到码头的蜂蜡,连同还在海路上那些几天后才能送到的,都在随后被一位富商买断。客商的货物源源不断地往码头来,约有数百万斤,都被富商运送至异地货仓。但不到十日过去,那客商竟又来一船蜂蜡,且品相不输于前。
因为零散售货麻烦,客商遂不肯零售,只要整船买货。
要买一船蜂蜡,一般人是没有这个财力的,当地有富商询价,又问他还有多少存货,那客商豪气一笑:要多少就有多少。
他的家乡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群岛上各处鲜花长开不谢,且蜜蜂的个头大如海鸟,蜂蜡产量极高。本来他们当地人是当柴火烧的,听说远方的大陆视蜂蜡为珍品,这才运送过来。
此话是否可信,听的人倒不清楚。但后来几天,又有许多蜂蜡运来,还带来一只干枯的蜜蜂佐证。那蜜蜂真如海燕一般大小!
看到的人都啧啧赞叹,感慨造物之神奇。不过这样一来,想买蜂蜡的商人都开始犯嘀咕了,按照当时的市价,即便有些折扣,只买一船蜂蜡也无疑是巨资,但照这客商说来,他的货物过于充足,陆续送来,将来势必导致价格压低,先买的人不就亏了吗?
起初购买了整批货物的富商听说这事,一面宣布大量出售蜂蜡,一面又要求客商退款,因为他的蜂蜡不是陆地的蜂蜡,不应该适用陆地上蜂蜡的价格。
这已是眼看要亏赔后的无理取闹了,当初他明明验过货,品质上乘,怎么能不适用陆地上的价格?
后来客商承诺再送他一批货,相当于他只用一半的市价,买到近千万斤蜂蜡。这已是举国上下,一年可用的存量。
富商不太想要蜂蜡了,他要退款,那客商自然不肯。两者僵持几日,第二批蜂蜡到齐,富商退款不成,只好将蜂蜡也运走,他自己销售的蜂蜡却一直无人问津。
后来客商回家乡筹备货物,还邀了几个当地人同他一起,一个月后回来,又是大批蜂蜡,还有两大缸蜂蜜,随船的人也都说他家乡有多盛的花海,有多大的蜜蜂,当地人都拿蜂蜜做主食,客商正是因为大陆的饮食吃不惯,这才回家乡去搬了两缸蜜来……总之,若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这一切简直像假的一样,让人难以置信。
那客商吸引众多关注的同时,蜂蜡的市价也一降再降,连带虫白蜡的价格,也降到离谱的地步。
各地都有派人去闽南打探虚实,不过得到的结果和传言出入不大,客商的第三批货还在码头,至今无人报价。
玉城九月开始收蜡,往年积极运作的蜡商们,今秋却毫无动静了。刘赵白三家都在观望,夏辛宣布同刘家断绝合作倒是迅疾,紧跟着便是周秦熊谢四家。大伙都在观望的时候,忽然有这样的风向,最是容易盲从。原本承诺要给黎赵两家提供借款的人,担心他们的偿债能力,也都打起了退堂鼓。甚至前期已经向赵黎两家提供借款的人,有的已开始催促还款。
仅有闽南的些许传言,按说不至于撼动白蜡这样大的一笔生意。黎七不知道的是,黎赵两家合作的那几位,被传言和各种顾虑重点地关照到了,关于他和赵庭芝为人的一些不光明处,也在各种传闻中披露出来。这使得他们的合作伙伴,在白蜡降价之前,对这次合作是否继续已经动摇得厉害,遑论白蜡价格疯降的时候。
对蜡农而言,若是白蜡无人收购,小蜡农日子都过不下去,也将影响此后蜡虫孵化,导致明年白蜡产量急剧减少。这就等于断了蜡农生路。
秦晋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出手,不想身为城主的沈晗先坐不住,接连召了玉城中有名望有财势的人家施压,要他们去收蜡,帮数万蜡农过了这一关。
沈晗亲自去谈,效果倒是有的,但愿意出价的人家,价格都太低了,也无法保障蜡农明年的生计。
事实上,照闽南那边的势头,玉城的蜡农不再养蜡虫,才有活路。
蜡农一年中只有白蜡一项生计,今年临近十月,尚未成交,蜡农尽皆恐慌,尤其是小蜡农,几乎饥寒交迫了。眼看蜡虫孵化的时节也快错过,沈晗频频施压,商户们只愿意各家摊一些,当是捐献,但仍然不能保障蜡农维持长久生计。
直到这时候,周兴平同秦晋才站出来,愿意以往年均价的一半采收白蜡,并向城主府承诺,以无息借款的形式为蜡农提供后续所需银两。
沈晗连夜拟了公文,把周兴平的大名清楚写了,散发到乡里,生怕他赖账。
而后,周兴平等人便在工房附近的河水中,建起水仓,并设专人看护。
蜡农们一听说有人愿意收蜡,虽是半价,却也比之前疯传的白蜡不值钱要好。于是都不用周兴平去收,自发地送到水仓。由于大量白蜡积存,一时又不能出手,周兴平典当了几家绸缎庄子,因为外人都不看好他起这个事,典当的价格都给压低了。
到这时候,他们连市价一半的蜡银都出不起,只好给人家几钱银子维持生计,剩下的都是欠条。
大通和蜀威镖局则分期提供借银,蜡农签署借据后,倒是能够再拿到一些实打实的银两,而且借银无息,只是要蜡农的蜡林做担保,往后十年的白蜡只供给秦周二人,则十年后不必偿还本金。否则,镖局可以收走蜡林。
因为要预备来年孵化的蜡虫,借据签得很快,短短三两天,中小蜡农未来十年的白蜡产量,用这种方式,都被买断了。
巧合的是,玉城收蜡刚过一段落,闽南又有消息来,那贩卖蜂蜡的异域客商,因为蜂蜜吃没了,架船归乡,竟遇上海难。
由于客商的第三批蜂蜡还在码头,后来有人去询价,客商所托付的朋友却不肯轻易出售,买卖双方僵持几日,各地对蜂蜡却都有实在的需求,新的一轮竞价之后,蜂蜡价格差不多回归至市价水平,那些蜂蜡也总算是出手了。
紧接着,虫白蜡的价格跟着回暖,再因世面上暂无白蜡销售,白蜡的价格攀涨起来,短时间内追平甚至一度高于降价前的市价水准。
除了保留一万斤给灵犀引预备彩蜡,其他的白蜡,在合适的时机都出售了。
奇怪的是,最初购买大量蜂蜡的富商不知所踪,第三批的大量蜂蜡被人买走的同时,整个市面上的蜂蜡也没有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后来大量买进第三批蜂蜡的几名商人,一大半也未在闽南再出现过。
此后几百年间,都还有人去海上苦寻群岛花海,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海外客商的传说被渲染得更为瑰丽神秘,一直为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