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365.com,更新快,无弹窗!
如今的开封,还只是汴州下辖一县,远没有后世天下首邑的气派,但因地处黄河与汴渠之间,且境内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是不折不扣的中原膏腴之地。
这样的地理条件如果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对洪涝灾害的抵抗力严...
张岱回到京城后,正值春日融融,万物复苏。他站在府邸的庭院中,望着院角那株年年盛开的老梅树,心中思绪万千。自黄河险滩事件之后,他的名字不仅在漕运业内响亮如雷,在朝堂之上也屡被提及。皇帝对他的信任与器重更甚从前,而他自己,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初心??以己之力,济世安民。
然而,就在他以为边疆局势已然稳定、民生逐渐恢复之际,一封来自西北的急报打破了这份短暂的宁静。
“张大人,这是从凉州传来的加急文书。”杨谏快步走入书房,神色凝重地将一卷密函递上。
张岱接过文书,迅速展开阅读。眉头越皱越紧,良久才缓缓合上,眼中透出一丝忧虑:“凉州守军粮草再度断绝,敌军趁机围城,情况危急。更糟的是,通往前线的几条主要水道竟同时出现淤塞,运输船队无法通行。”
杨谏点头道:“属下已派人调查,初步怀疑是有人故意挖掘河道两侧泥土,造成局部塌方,使得航道变窄水流湍急,船只根本无法通过。”
“又是人为破坏?”张岱沉声问道。
“极有可能。”杨谏答道,“而且这次手法更为隐蔽,不像之前那样直接设置障碍物,而是利用地形变化和水流规律制造假象,若非经验丰富的老船工,很难察觉其中蹊跷。”
张岱沉默片刻,随即站起身来,语气坚定:“必须立刻查明幕后黑手是谁,否则不仅是前线将士性命堪忧,整个西北战局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说罢,他转身走向书案,提笔写下数封信件,分别送往兵部、户部以及几位商界旧友处,请求协助调拨人手与资源,并安排紧急疏浚工程所需物资。
“杨兄,”他一边写一边说道,“你即刻动身前往凉州,亲自坐镇指挥,务必确保后续补给能顺利送达。我这边则继续追查真相,若背后另有势力操纵,必须连根拔起。”
杨谏抱拳应命:“属下明白,请大人放心。”
次日清晨,杨谏便带着一支精锐队伍启程奔赴凉州。而张岱则留在京城,开始着手调查这起蓄意破坏航道的案件。
经过几天的缜密调查,线索逐渐浮出水面。原来,此次事件的背后,是一个名为“天策盟”的秘密组织所为。这个组织由一群曾在军中任职的将领及其亲信组成,因不满朝廷削减军费、裁撤冗员,遂心生怨恨,暗中勾结地方豪强,意图通过扰乱漕运、制造混乱,逼迫朝廷重新启用他们。
“这些人真是胆大包天!”张岱愤怒不已,“为了私利,竟然不惜牺牲无数百姓与士兵的生命!”
他立即将调查所得呈交皇帝,并建议立即派遣钦差大臣彻查此案,同时加强各地漕运线路的安全巡查力度。
皇帝震怒之下,当即下令兵部与刑部联合行动,全面清剿“天策盟”残党。一场雷霆万钧的扫荡行动随即展开,短短月余,该组织的主要成员悉数落网,相关涉案官员也被一一革职查办。
然而,正当众人以为风波已平之时,张岱却敏锐地察觉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个‘天策盟’虽然被瓦解,但他们的手段之高明、计划之周密,绝非一两个失意军官所能策划。”他在一次会议上向同僚们指出,“更何况,他们在实施破坏时使用的图纸和工具,都极为专业,显然背后还有更大的势力支持。”
于是,他决定深入调查,誓要揪出真正的幕后黑手。
这一次,他亲自前往事发地点之一的泾河段,实地勘察河道状况,并走访附近村庄,试图寻找更多蛛丝马迹。
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子里,一位年迈的老者提供了关键线索:“前些日子,有几个穿着官服的人来过村里,说是水利司派来的巡视官,还带了几名工匠模样的人,在河边转悠了好几天,问东问西的,神神秘秘。”
张岱闻言心中一震:“水利司?”
他立刻返回京城,查阅了近半年内水利司的所有公文往来,果然发现其中有多份关于河道改造的奏折,内容看似合理,实则隐藏着大量不利于漕运通行的设计变更。而这些奏折的署名者,正是当朝一位权势显赫的大臣??李太傅。
“原来如此……”张岱低声喃喃,“此人素来主张削减漕运预算,甚至多次在朝会上质疑漕运体系的必要性。如今看来,他竟早已布下棋子,妄图借乱谋利!”
这一发现令张岱震惊不已,同时也让他意识到,这场斗争已经不仅仅是商业或军事层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更高层的政治博弈。
他深知,若要扳倒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大臣,仅凭现有证据远远不够。于是,他开始秘密搜集更多材料,包括那些水利工程中的虚假账目、参与人员的供词,以及曾受其影响而陷入困境的百姓证言。
与此同时,他还联络了几位正直的御史,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共同上奏,揭露真相。
终于,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清晨,一封由多位御史联名签署的弹劾奏章送上了皇帝的案头。
奏章详尽列出了李太傅及其党羽的种种罪行,包括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蓄意破坏国家基础设施等。证据确凿,字字如铁,令人无法反驳。
皇帝阅毕,脸色铁青,当场下令将李太傅革职查办,并责令三法司严审此案。
随着案件的深入审理,越来越多的内幕被揭开,牵涉其中的官员多达数十人,其中包括多名尚书、侍郎及地方要员。
至此,张岱终于完成了他对正义的坚守,也为大唐漕运体系的稳定与发展扫除了又一大障碍。
事后,皇帝亲自召见张岱,赐予他“协律郎”之衔,以表彰他在维护国家经济命脉方面的卓越贡献。
“张卿,”皇帝抚须笑道,“你不仅是朕的好臣子,更是天下百姓的守护者。今后若有任何建言,尽管直言不讳。”
张岱躬身谢恩,目光坚定:“微臣愿竭尽所能,为社稷安定、民生富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此,“大唐协律郎”之名广为流传,成为一代传奇。而张岱的故事,也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被人们口耳相传,化作一段永不褪色的历史篇章。
张岱回到京城已有月余,朝堂之上对他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皇帝亲自召见,赐金封赏,并命他参与制定新的漕运管理章程。然而,张岱心中却始终无法释怀??“天策盟”虽已瓦解,但其背后真正的操控者是否已经彻底铲除?那些曾与之勾结的官员是否还有漏网之鱼?
更令他忧虑的是,西北战局依旧紧张。虽然杨谏已成功打通部分水道,将第一批粮草送达前线,但敌军似乎早有预料,屡次设伏拦截运输队伍,导致损失惨重。
“若不从根本上解决运输安全问题,即便我们源源不断地输送补给,也难以支撑长久之战。”张岱在一次商议会上沉声说道,“我们必须建立一支专门的护航部队,确保漕运畅通无阻。”
此言一出,众臣议论纷纷。有人赞同,认为此举可有效遏制敌军骚扰;也有人反对,担心此举会加重财政负担,甚至引发地方势力反弹。
张岱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亲自前往兵部,向兵部尚书陈述利害:“如今敌军已知我军依赖漕运,必会继续破坏航道、袭击船队。若无强力护卫,仅靠临时派遣士兵巡逻,终究治标不治本。”
兵部尚书沉吟片刻,缓缓点头:“张大人所言极是。然组建护航军队,需朝廷正式下旨,且兵力调配亦须谨慎,否则恐生变故。”
张岱拱手道:“若陛下允准,我愿亲自督办此事,确保军队训练有素、调度有序,既能护航,又不扰民。”
数日后,皇帝终于批复了这一提议,并任命张岱为“漕运总护使”,统筹全国漕运安全事务。同时,从各地调拨精锐士卒五百人,组成首支漕运护航军,由张岱直接指挥。
这支护航军初建之时,困难重重。许多士兵原属边军,长期征战,纪律松弛;而漕运事务又极为复杂,涉及水文、航运、仓储等多方面知识,若无系统训练,难以胜任。
为此,张岱亲自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训练计划。每日清晨操练体能,午后学习漕运法规与战术部署,夜晚则安排实战模拟演练。他还特意请来几位经验丰富的老船工和退役军官担任教官,传授实战技巧与应对突发状况的方法。
短短三个月,这支原本松散的护航军便焕然一新,成为一支纪律严明、行动迅速的精锐之师。
与此同时,张岱还着手改革漕运管理制度。他发现,以往漕运事务分散于多个部门,职责不清,效率低下。于是,他建议设立“漕运司”,统一管理全国漕运事务,并引入一套全新的绩效考核机制,以提升整体运作效率。
这一改革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并很快在全国推行。各地漕运官员纷纷调整职能,明确分工,使得整个漕运体系更加高效、稳定。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之际,一封来自凉州的急报再次打破了平静。
“张大人!”一名信使气喘吁吁地冲进府邸,“敌军近日突袭泾河渡口,烧毁我军三艘主力运粮船,数百名官兵伤亡,损失惨重!”
张岱闻讯大惊,立即召集护航军将领与漕运司官员紧急会议。
“敌军此次行动极为精准,显然是早有预谋。”他沉声道,“他们不仅熟悉我军布防,还清楚我们的运输路线,这说明内部极有可能存在奸细。”
众人闻言皆神色凝重。
“必须立刻彻查内鬼,同时加强各条航线的防御部署。”张岱当机立断,“即刻派遣两队护航军前往泾河段驻守,并通知沿途各驿站提高警戒等级。”
一场针对敌军渗透的反制行动随即展开。张岱亲自带队前往泾河前线,实地勘察被毁船只残骸,并询问幸存官兵事发经过。
调查过程中,他意外发现,其中一艘失事船只上残留着一枚带有特殊印记的火油瓶??这种火油瓶并非唐军常用物资,而是出自西域某国的特制武器。
“看来,敌军背后另有外援。”张岱目光微沉,“我们必须尽快查明这枚火油瓶的来源,才能真正切断敌人的补给线。”
正当他思索对策之际,一名密探悄然前来禀报:“大人,属下在一处暗市中发现,有人正在秘密交易大量火药与弓弩,买家身份不明,但据线人透露,这批武器极可能流向敌军控制区。”
张岱听后,当即下令:“封锁暗市,彻查所有可疑人员,务必揪出幕后黑手。”
一场悄无声息的围捕行动随之展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