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365.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八十四章西凉屯兵南宋境内(三)(第1/2页)
“都监!我回来了!”耶律恒喊道。
陈砚秋大喜过望,连忙跑下楼,拉住耶律恒的手:“耶律兄弟,你可回来了!信送到了吗?”
耶律恒点点头:“送到了!吴都统已经知道了这里的情况,他说会立刻派大军前来支援。”
陈砚秋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太好了!有了吴都统的大军,我们就不怕西凉人了!”
耶律恒又说道:“吴都统还说,王显通敌的事情他已经知道了,他会派人去调查。如果情况属实,一定会严惩不贷。”
陈砚秋点点头:“好!早就该收拾这个奸贼了!”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秋和耶律恒一起,等待着吴挺大军的到来。他们每天都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的大道,期盼着援军的身影。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远方的大道上出现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他们旗帜鲜明,军容整齐,正是吴挺的大军。
陈砚秋和耶律恒连忙出城迎接。吴挺看到陈砚秋,哈哈大笑:“陈都监,辛苦你了!你守住了乱石关,立下了大功啊!”
陈砚秋连忙说道:“吴都统过奖了,这都是弟兄们拼死奋战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
吴挺点点头:“好!不骄不躁,是个好将领。我已经派人去调查王显通敌的事情了,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
他又说道:“西凉人经此一败,元气大伤,短时间内不会再进攻了。我会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乱石关,你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陈砚秋感激地说道:“多谢吴都统关心。”
吴挺的大军进驻乱石关后,陈砚秋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把守城的任务交给了吴挺派来的将领,自己则和耶律恒一起,回到了城中的府邸,好好地休息了几天。
几天后,吴挺派人传来消息,王显通敌的事情已经调查清楚了,证据确凿。吴挺已经下令将王显逮捕,押回兴州受审。
陈砚秋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大快:“太好了!终于为民除害了!”
耶律恒也说道:“善恶终有报,这个奸贼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又过了一段时间,吴挺的大军彻底击溃了西凉人的残余势力,收复了被西凉人占领的失地。西凉人被迫退回了自己的领地,再也不敢轻易侵犯大宋的边境。
乱石关的危机终于解除了,茶马古道也恢复了畅通。商旅们又开始往来于中原与西域之间,带来了各种商品和消息。
陈砚秋被任命为乱石关的守将,负责镇守这座重要的关隘。他励精图治,整顿军纪,训练士兵,使得乱石关的防御更加坚固。
耶律恒也留在了乱石关,成为了陈砚秋的得力助手。他们一起,守护着这座城池,守护着川陕地区的安宁。
夕阳下,陈砚秋和耶律恒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的群山。
“耶律兄弟,你说我们能守住这里多久?”陈砚秋问道。
耶律恒微微一笑:“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有家国,有百姓,我们就能一直守下去。”
陈砚秋点点头:“你说得对。只要我们在,乱石关就在,大宋的江山就在。”
他们的目光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乱石关的故事,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成为大宋历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
南宋嘉泰年间,西北局势风云变幻。西夏李元昊称帝后,不断扩张势力,对周边政权虎视眈眈。西凉,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历经多番战乱后,虽仍保有一定实力,却也深感西夏的威胁如芒在背。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在江淮防线投入大量精力,而蜀口地区的防务虽有一定基础,但因长期未受大规模侵扰,逐渐显露出松懈之态。
此时,西凉国主李重冒忧心忡忡。国内资源有限,面对西夏的步步紧逼,军事上难以与之抗衡。谋士们纷纷进言,提出与南宋结盟的设想。“吾国若得南宋之援,可借其物力、兵力,共御西夏。且蜀口之地,地势险要,若能屯兵于此,进可攻,退可守,不失为良策。”一位老臣捋着胡须,目光坚定地说道。李重冒沉思良久,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派使者前往南宋,商议屯兵之事。
南宋朝廷接到西凉使者的请求后,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认为,西凉与南宋相隔甚远,且其国势不明,贸然允许屯兵,恐生变故。“西凉之兵,若入我境,万一心怀不轨,如芒刺在背,我大宋腹地岂不危矣?”一位御史言辞激烈地反对道。然而,也有大臣看到了其中的机遇。“如今西夏势大,若能与西凉结盟,使其屯兵蜀口,可为我大宋屏障。且西凉兵善战,可助我加强蜀口防务,何乐而不为?”宰相韩侂胄分析道。赵不凝犹豫不决,最终决定先派使者前往西凉,考察其真实意图与实力。
南宋使者陈康伯肩负重任,踏上了前往西凉的路途。一路西行,他目睹了战乱后的荒芜,心中不禁对西凉的处境多了几分同情。到达西凉后,陈康伯受到了李重冒的热情款待。然而,在谈判桌上,双方却陷入了僵局。
西凉方面提出,要在蜀口地区的汉中、武兴等地屯兵两万,且要求南宋提供粮草、兵器等物资支持。陈康伯大惊,“此两地乃我大宋蜀口要地,屯兵两万,规模过大,且物资供应亦非易事。吾皇恐难应允。”李重冒则据理力争,“我西凉为抗西夏,不惜倾国之力。若不能在险要之地屯兵,如何有效抵御西夏?且我军所需物资,战后定当归还。”双方各执一词,谈判陷入了长时间的僵持。
陈康伯深知此次谈判的重要性,他一方面暗中派人了解西凉军队的真实战斗力与国内局势,另一方面与西凉大臣们私下沟通,寻求妥协之策。经过多日努力,他发现西凉军队虽装备简陋,但士兵们作战勇猛,且对西夏恨之入骨,确有结盟抗夏的诚意。于是,陈康伯向李重冒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西凉可在蜀口的兴州附近屯兵一万,南宋提供部分粮草,兵器则由西凉自行解决。李重冒权衡再三,最终勉强同意了这一方案。
经过艰难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西凉国主李重冒立即着手挑选精兵强将,任命大将慕容博为屯兵统帅,率领一万西凉军前往南宋蜀口地区。出发前,李重冒亲自为将士们送行,“此次屯兵南宋,关乎我西凉生死存亡。汝等务必与南宋军民和睦相处,共御西夏。若有违令者,军法处置!”慕容博单膝跪地,大声应道:“末将定不负国主重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十四章西凉屯兵南宋境内(三)(第2/2页)
西凉军一路跋涉,终于抵达兴州。南宋方面也按照约定,为西凉军安排了营地,并提供了部分粮草。慕容博深知,要想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必须与南宋军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于是,他主动拜访南宋兴州守将吴曦,表达了合作抗敌的诚意。吴曦对西凉军的到来心存疑虑,但在朝廷的压力下,也不得不表示欢迎。“慕容将军远来辛苦,今后我等当携手共进,保我大宋边境平安。”吴曦微笑着说道,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戒备。
慕容博并未在意吴曦的态度,他开始着手训练军队,同时加强与当地百姓的交流。西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逐渐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好感。慕容博还根据蜀口地区的地形特点,制定了详细的防御计划。他在兴州周边的险要之地修筑堡垒、设置烽火台,与南宋军队的防线相互呼应,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然而,屯兵之事并非一帆风顺。西夏得知西凉与南宋结盟并屯兵蜀口后,大为震怒。李元昊召集众将商议对策,“西凉小儿,竟敢与南宋勾结,妄图与我西夏为敌。吾必让其付出代价!”大将野利旺荣献策道:“可派奸细潜入蜀口,扰乱西凉军与宋军的关系,使其内部不和。再寻机出兵,一举击破。”李元昊点头称是,随即派出大批奸细潜入南宋境内。
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内部也出现了反对之声。一些大臣认为,西凉军屯兵蜀口,耗费大量物资,且其忠诚度难以保证。“万一西凉军临阵倒戈,我大宋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一位大臣在朝堂上忧心忡忡地说道。赵不凝再次陷入了两难境地,他一方面担心与西凉的联盟破裂,影响抗夏大局;另一方面又对西凉军的忠诚度心存疑虑。于是,他密令吴曦暗中监视西凉军的一举一动。
在蜀口地区,吴曦对西凉军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减少对西凉军的粮草供应,并且在军事行动上对西凉军加以限制。慕容博察觉到了吴曦的敌意,但他始终以大局为重,并未与吴曦发生冲突。他多次派人向吴曦解释,表明西凉军抗夏的决心,但吴曦却不为所动。
五、危机爆发
在多方势力的博弈下,危机终于爆发。一日,兴州城外突然传来消息,一支西凉军在巡逻时与南宋军队发生冲突,双方死伤数人。吴曦得知此事后,立即向朝廷上奏,称西凉军蓄意挑衅,意图谋反。赵不凝接到奏报后,龙颜大怒,下令吴曦严惩西凉军。慕容博得知此事后,深感冤枉,他亲自前往兴州府衙,向吴曦解释。“此次冲突乃误会所致,我西凉军一心抗夏,岂会谋反?望将军明察。”慕容博诚恳地说道。但吴曦却冷冷地回应道:“证据确凿,汝等西凉军狼子野心,今日之事,便是明证。”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西夏军队突然发动了进攻。李元昊亲自率领大军,直逼蜀口防线。慕容博得知西夏来袭,心急如焚,他请求吴曦共同出兵抵御西夏,但吴曦却按兵不动。“汝等西凉军既已谋反,我岂能与汝等为伍?”吴曦拒绝道。慕容博无奈之下,只得率领西凉军独自迎战西夏军队。
战场上,西凉军虽奋勇杀敌,但因寡不敌众,逐渐陷入了困境。慕容博身先士卒,手持长枪,冲入敌阵,杀敌无数。然而,西夏军队源源不断地涌来,西凉军渐渐抵挡不住。关键时刻,一直暗中观察局势的陈康伯挺身而出。他深知,若蜀口防线被破,南宋将面临巨大危机。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往吴曦营帐,晓以利害。“将军,此时若不出兵,蜀口必失,我大宋危矣。西凉军虽与我军有误会,但此刻当以大局为重,共同抗敌。”陈康伯言辞恳切地说道。吴曦在陈康伯的劝说下,终于决定出兵。
南宋军队与西凉军在战场上终于携手并肩,共同抗击西夏军队。慕容博看到南宋军队前来支援,心中大为感动。他与吴曦相视一笑,之前的矛盾瞬间烟消云散。“吴将军,今日我等携手,定要让西夏贼寇有来无回!”慕容博大声喊道。吴曦点头回应:“好,杀尽西夏贼!”
双方军队紧密配合,相互支援。慕容博率领西凉军发挥其骑兵的优势,在战场上往来冲杀,打乱了西夏军队的阵型。吴曦则指挥南宋军队利用地形,坚守阵地,以强弓劲弩射杀敌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西夏军队逐渐陷入了被动。李元昊见势不妙,试图率军撤退,但被宋军和西凉军紧紧咬住。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西夏军队大败,死伤惨重。李元昊只得率领残兵败将,狼狈逃回西夏。
此役过后,南宋与西凉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吴曦对西凉军的战斗力和忠诚度有了新的认识,他主动向慕容博道歉,双方消除了误会。南宋朝廷也对西凉军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仅增加了对西凉军的粮草供应,还赏赐了大量财物。从此,南宋与西凉在蜀口地区的防线更加稳固,共同抵御着西夏的威胁。
西凉屯兵南宋境内这一事件,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南宋方面来看,蜀口地区的防务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西凉军的加入,为南宋增添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有效地遏制了西夏的扩张势头。同时,与西凉的结盟也使得南宋在外交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自北方的压力。
对于西凉而言,屯兵南宋境内不仅为其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庇护所,还使其在与西夏的对抗中有了更坚实的后盾。通过与南宋的合作,西凉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在文化交流方面,西凉军与南宋军民的长期相处,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西凉的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传入南宋,丰富了南宋的文化生活;而南宋的儒家思想、先进的农业技术等也对西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国际局势上,南宋与西凉的结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金国对南宋与西凉的合作保持警惕,担心其势力的壮大对自己构成威胁。而吐蕃等周边政权则在观望中,试图寻找自己的利益平衡点。这一事件也使得西夏在外交上陷入了孤立,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
多年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依然对南宋与西凉携手抗敌的故事津津乐道。它成为了一段佳话,见证了两个政权在面对共同敌人时的团结与勇气,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