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365.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883章支持一下
「拍,马上就拍!」
陈凡家里,把椅子板凳都搬出来,加上可以坐两个人的罗汉床,才把这一屋子人都安排坐下。
他拎着个何青生家里的热水壶,给师父和客人们倒茶,……没办法,今天才回来,家里还没烧热水呢,只能蹭别人家的。
不过别说,好久没干端茶倒水的活儿,还有点不习惯。
早知道今天家里会来这麽多人,就该从对面的江大叫几个人来。
反正学校已经开学了,自己在卢家湾教过的那些学生又重返校园,师父有事弟子服其劳,叫他们来干活是天经地义。
只是错过了就算了,等下次再说。
还好,今天难得来这麽多人,把后面坡上住着的许启珍和谭庸也吸引了过来,谭庸不可能动手,许启珍却会主动帮忙。
她先打电话给边慧芳,叫她过来干活儿,随后接过陈凡手里的热水壶,「我来倒水,你谈你的正事去。」
陈凡感激地双手合十拜了拜,「还得是我许姐!」
随后走到一旁坐下,喘了口气,对着武厂长说道,「那什麽,拍摄场地丶服装丶道具丶演员这些都准备好了没有?」
武厂长抽着烟,闻言立刻说道,「服装丶道具都没问题,演员也随时就位,只要是咱们江影厂的职工,不管他们在哪里丶有没有拍戏,一声招呼,随时都能回来。」
然后两手一摊,「可拍摄场地就要等你来定了。何况你还没把剧本给我们呢。」
张玄松在一旁,听得直皱眉头,对着旁边的李尚德小声嘀咕,「拍个电影这麽麻烦?」
李尚德瞟了他一眼,「那不然呢?」
倒是林远祥稳如泰山,「这算什麽,等真正拍起来,那才叫麻烦。」
张玄松看向他,「你又知道?」
林远祥得意地挑挑眉头,「我去北影厂问过。」
陈凡看了一眼三位师父,见他们聊自己的,便没有多管。
随即「啊」了一声,对着武厂长打了个手势,「稍等。」
毫不迟疑地起身走到屋里,悄悄关上门,不一会儿出来,手里拿着厚厚几迭稿件,走到武厂长面前递给他,「前两天才写完,我列印了三份,回头你再复印几份给大家分分。」
剧本自然是早就写完了的,就放在书房的柜子里,要不然刚才拿的时候也不会先关上门。
毕竟何青生可知道,他回来后还没整理过行李箱呢,所以该遮掩的时候,还是有必要遮掩一下。
武厂长拿到剧本,果断分成三份,先递了一份给张玄松,一份递给杨振龙,最后一份自己拿着。
然后况明义和劳建华一左一右靠过来,三人一起看。
另外两边也差不多,最后只剩下何青生丶谭庸和许启珍三人乾巴巴地看着。
过了不到三秒,何青生果断看向陈凡,没有说话,但意思很明显,我的呢?
许启珍更是瞪大眼睛,刚才我还帮你干活儿了呢,就让我干看着?
谭庸倒是无所谓,就是不时往对面看,心里有点痒痒。
也不知道第二部的内容是什麽?按照时间线的话,应该是大转移了吧?
陈凡沉吟两秒,果断起身走进书房,很快便出来,手里还拿着两份厚厚的稿件。
他先提着自己的椅子,放到何青生旁边坐下,随后将稿件递过去,小声说道,「这是《道士下山》的小说原稿。」
何青生一把抢过去,等他看清楚封面上的字,不禁两眼放光,转头看着陈凡,「一和二都在,没发?」
陈凡咂咂嘴,小声解释道,「一开始我就打算把小说和电影一起发,不过后来碰上过年,事情太多,把出版的事儿给忘了。」
何青生立刻说道,「那你是要把这个给江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听这话,旁边的谭庸和许启珍都两眼放光,这可是陈凡的小说,而且是当前正爆火的电影《道士下山》的原着小说,等图书上市,不用猜,绝对是五十万以上的发行量。
两本就是一百万,一本书哪怕只赚5毛钱,这就是五十万呐!
五十万能发多少福利?能增加多少业绩?能添置多少东西?别的不说,给小区里面建个游泳池总够的吧?
什麽?星湖?
哦,对,旁边就是星湖,要游泳可以跳湖。那就建个体育场?
就在他们想入非非的时候,陈凡幽幽说道,「想什麽呢?我就看你们无聊,给你们看看。」
顿了一下,他迎着三双不敢置信的眼睛,笑着说道,「我在上海开了一家出版社,负责人是我大姨子,单位挂靠在上海作协名下,每年要上缴1000块钱的固定费用,还有净利润的2%的管理费。
出版社都成立快一个月了,还一本书都没出版过,这两本书,我肯定要给自己留着啊。」
何青生三人跟变脸似的,脸色瞬间垮下来,冷冰冰的,比外面星湖的湖水还冷。
许启珍:你是魔鬼吗?
这还不算完,陈凡掏出烟,抽出三支递过去,咧着嘴笑道,「何叔丶谭叔,你们有没有还没发表的作品啊?我们出版社可以考虑一下哈,保证按照最高标准稿费支付,要是不满意的话,我还能给你们兑换成美元,这个待遇绝对是蝎子粑粑独一份,支持一下呗!」
何青生一听,脸都黑了。
不把稿件给自己单位出版也就算了,竟然还打起自己的主意?
你能不能好好当个人?!
倒是谭庸有些心动,探着身子说道,「稿费标准可刚提过,现在千字最高可以到10元,你按10元算?而且还有印数稿酬的哦?」
陈凡毫不迟疑地说道,「您把书稿拿来,立马按千字10元付款。印数稿酬照算。」
原本于1980年10月,国家出版局制定的「关于书籍稿酬的暂行规定」,却在陈凡这只小蝴蝶翅膀的扇动下,提前到1月份出炉。
倒不是他去提了什麽建议。
没别的,主要是某人的稿费收入太高,而当前国内的稿酬标准又太低,还没有「印数稿费」,于是在前段时间上级开会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来,全国作家这麽多,可绝大部分都没机会赚外汇,只能靠国内的一点点稿费生活,不太利于作家们稳定创作,所以,是不是适当提一提稿费标准,也好刺激一下大家的积极性?
当时老政委也参加了会议,当场就表示可以提一提,所以原本在下半年才会颁布的新标准,提前了大半年出炉。
不过提升幅度不是很大。
只是从原来的千字2到7元,提到了3到10元,勉强恢复到58年第一次制定稿费标准的时候……的一半,更别说与五十年代前期相比。
这只是文学作品的标准,诗歌的话,每20行算一千字,曲艺便宜一倍,是40行算一千字。
其实这个稿费倒是其次,最关键的还是恢复了「印数稿费」。
虽然远远比不上后来的「版税」,只是按「每万册」发行量计算稿酬,比如每多少万册,可以拿到基本稿费的百分之多少比例,然后逐步递减丶同时稿费累加。
但比起单纯的稿费,已经多了好几倍,横向对比其他职业,已经可以算高收入群体。
再要调整的话,除非又有人干预,否则要等到1984年,文学作品稿费标准才会提到2到20元每千字,印数稿酬也会大幅增加。
就连电影剧本也达到每部3000到8000元,极个别可以达到10000元。
只是比起90年代以后,标准还是不够高。
以歌曲为例,在84年经过调整之后,歌曲稿费是作词丶作曲各10到20元一首。
这个标准维持了不短的一段时期。
比如1984年石祥作词的《十五的月亮》,唱的也是西南战场的故事,当时这首歌为他带来十六元的稿费收入,所以当时有句话,叫做「十五的月亮十六元」。
咳咳,虽然和天文谚语撞车,不过当时这首歌的稿费确实是十六圆。
这也是作者收到的关于这首歌的全部收入。
陈凡怀疑当时决定稿酬的那个人是故意的!
总而言之,虽然这年头作家的稿费比普通工人要高不少,但「写作」致富,还得是90年代丶王朔跟出版社谈分成以后的事。
看着颇为兴奋的谭庸,陈凡心里一动,要不要自己先提前把版税弄出来?
可转念一想,还是不行。
王朔谈分成,那是1990年国家出版总局发出通知,允许适当提高作家稿酬标准,然后又出台了我国第一部《着作权法》,明确了「合同另有约定的,也可以按照合同支付报酬。」
有了法律规定,老王又有谈稿酬的底气,才会在92年,跟出版社谈判,拿下「10%」的版税,开创了国内的版税时代。
所以现在擅自给作家涨稿酬,严格说来是「违规」的。
陈凡咽了咽口水,自己可是遵纪守法的优秀标兵,哪能干违规的事?算鸟丶算鸟。
他在这儿发呆,旁边何青生却着急了,立马转头看着谭庸,「你还真给他出版啊?」
谭庸瞟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别让我知道你把书稿给他,要不然我吃你一辈子。」
何青生顿时哑然。
于公,这年头出版社都在争抢优质书稿,只要抢到就是钱,他们两个虽然没有陈凡的作品卖座,却也是有口皆碑的老作家,十万册的销量还是有保证的。
这样的作品,不留在自己单位,却给别人去出版,那还不让人笑死啊?
可是回头想想,这可是陈凡!
何青生转头看了陈凡一眼,忍不住叹气,「先说好,只有一本,多了没有。」
两年前,是自己把他硬拉过来,做了外联部亚洲分部的主任,而且这两年时间里,陈凡的所有作品,除了一部《小城人家》,其他的全部都是由江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给单位赚了两三百万的收益。
现在人家想要单干,让自己支持一下,还有什麽可说的?
别的不提,就冲一声「何叔」,就得丢一部书稿出去。
陈凡当即咧嘴笑道,「何叔大气!」
看着陈凡忙着给何青生点菸,许启珍不由得叹道,「以后你可是能赚大钱的人咯。」
别人不知道,他们又怎能不知道办出版社有多赚钱,一本好书就是几十万,这小子花得完吗?
陈凡却转过脸笑道,「小钱,都是小钱。」
许启珍瞬间瞪大眼睛,就要说话。
这时谭庸在一旁幽幽说道,「对别人是大钱,对他来说,还真就是小钱。《圣斗士》的书稿已经结了好几次款,加起来有一百多万美元了吧?!」
听到这话,许启珍也不吱声了。
大家都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算了,毁灭吧。
……
本来陈凡还打算今天买点菜,就在家里请何青生三人吃饭,可这一下子来了这麽多人,他一个人可忙不过来。
主要是懒得忙。
便让许启珍叫来单位的两辆面包车,加上自己的嘎斯车,包括后来赶来的边慧芳在内,把所有人全部拉到野味餐馆,要了个大包厢吃了一顿。
之所以去那里,除了味道好,主要还因为那里可以收美元,不用票。
吃完饭之后,各回各家丶各干各的活儿。
何青生和谭庸忙着写稿,赚钱倒是其次,主要是为了支持陈凡这个晚辈。
许启珍则要多方协调,忙着安排各项事务,为陈凡的离开做准备。
何青生已经跟她和谭庸都说了,留是留不住的,如今的江南省作协里面,陈副主席的痕迹太重,影响也很大,一旦哪天离开,必定会引起非常大的反响,所以有些工作必须做在前面,主打一个以防万一。
他们忙得不可开交,另一边的江影厂也没闲着。
拿到剧本之后,况明义便带着人到处跑,寻找适合的拍摄场地。杨晨峰丶杨从灵等人则忙着背台词丶排练,这次杨振龙不演老道长了,况明义给他安排了另一个角色,他每天都拉着已经名声在外的袁望,给自己补演技课。
张玄松三人看所有人都忙着为电影准备,在给朝阳观打了个电话丶得知现在看热闹的人都已经散了之后,便跟陈凡打了个招呼,偷偷回了京城。
所有人都在忙,只有陈凡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抱着一堆书扣文章,写自己的毕业论文。
转眼一个月过去,就在这时,他忽然接到云湖汽车厂杨康年的电话,「啥?你要来省城?咋地啦?被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