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dingdian365.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78章拖延!(第1/2页)
轿车驶过滑铁卢桥时,霍伯特看见河面上漂浮着废弃的气球残骸——那是防空气球被击落的痕迹。三个月前,这些银色的球体还整齐地悬在伦敦上空,如今却像垂死的鱼一样随波逐流。
与此同时,埃克塞特市中心的圣马丁巷里,Private托马斯正蜷缩在一家面包店的地窖里。他的步枪枪管上还沾着果酱,那是今早从柜台后面抄起时不小心蹭到的。三天前,他还是火车站的搬运工,现在却成了英国陆军第15步兵团的临时补充兵。
“听到动静了吗?”班长威尔逊的声音从楼梯口传来。托马斯握紧步枪,指尖因紧张而发麻。地窖木门的缝隙里透进微弱的光线,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尘埃。街面上传来履带碾压石子的嘎吱声,随后是德语的呼喊。
“记住命令,等他们完全进入巷口再开火。”威尔逊的声音压得极低。托马斯想起昨天连长训话时的样子,那个戴着单片眼镜的少校说:“你们的每一颗子弹都要拖延德国人十分钟,伦敦需要这十分钟。”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巷口传来。托马斯屏住呼吸,看见三双军靴出现在门缝里——那是德军的黑色皮靴。他的心跳像擂鼓,手指扣在扳机上微微颤抖。当第七双军靴出现时,威尔逊猛地拉开门:“开火!”
托马斯下意识地扣动扳机,枪托的后坐力撞得他肩膀生疼。巷子里顿时响起杂乱的枪声,德军的MG42机枪立刻以惊人的射速还击,子弹打在面包店的铁皮招牌上迸出火星。他看见一个德军士兵捂着胸口倒下,蓝色的眼睛在临死前望向天空。
“撤退!”威尔逊大喊着扔出一颗手榴弹。爆炸声震得托马斯耳鸣,他跟着其他人爬进隔壁的裁缝店,碎玻璃像雨点般落下。透过墙壁的破洞,他看见德军正小心翼翼地搜索前进,他们的钢盔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这些德国佬好像怕伤到平民。”一个名叫琼斯的年轻人喘着气说。托马斯想起今早撤离时,那位面包店老板娘非要塞给他一袋司康饼,说她的儿子也在军队服役。如果德军真的顾忌平民,或许他们的抵抗真能起到作用。
就在这时,街对面的窗户突然飞出一颗手榴弹,伴随着女人的尖叫。德军的机枪立刻扫射过去,木质窗框瞬间被打成筛子。托马斯看见一个穿围裙的身影倒在窗台上,鲜血顺着墙壁流淌。
“该死!”威尔逊狠狠捶了一下墙壁,“谁让平民掺和进来的?”
托马斯的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他想起老板娘温暖的笑容,想起她柜台上摆放的全家福。那颗手榴弹或许是某个热血上头的市民扔的,但代价却是生命。他突然明白霍伯特将军为什么反对让平民参战——战争从不需要无辜者的牺牲来证明正义。
德军的进攻暂时停了下来。托马斯蜷缩在裁缝店的试衣间里,听着外面断断续续的枪声。他从口袋里摸出全家福,照片上妻子正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如果埃克塞特陷落,她们会安全吗?这个念头让他握紧了步枪,即使双手还在颤抖。
在埃克塞特以西二十公里的党卫军指挥部,古德里安正盯着墙上的作战地图。红色图钉标示着第1装甲师的位置,其中三个图钉已经在埃克塞特市中心停滞了两天。参谋官们大气不敢出,这位“闪电战之父”已经沉默了整整十分钟。
“伤亡报告。”古德里安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得可怕。
作战参谋立刻递上文件夹:“截至今早六点,第一师阵亡147人,伤231人,其中87人是被冷枪击中。”他顿了顿,补充道,“平民伤亡估计超过五百,但我们无法准确统计。”
古德里安的手指划过地图上埃克塞特的街道布局:“海因茨,你怎么看?”他问身边的装甲兵总监海因茨古德里安——他的侄子,也是这次进攻的前线指挥官。
年轻的古德里安立正敬礼:“报告长官,城内建筑密集,不利于装甲部队展开。英国人利用平民做掩护,我们的火力无法充分发挥。”他的声音带着挫败感,“昨天一个连在百货公司遭到伏击,他们甚至把反坦克炮架在儿童玩具区。”
“愚蠢!”古德里安猛地拍了一下桌子,“谁允许他们进入商业区作战的?”
“是根据柏林的指示,尽可能保护民用设施……”
“我不管什么指示!”古德里安打断他,“士兵的生命优先于任何建筑。”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英军防线的方向,“我们登陆英国不是为了占领一座废墟,是为了迫使丘吉尔投降。但如果要用党卫军士兵的尸体铺就通往伦敦的道路,那这场胜利毫无意义。”
通讯官突然敲门而入:“柏林急电,元首询问埃克塞特的进展。”
古德里安接过电文,眉头皱得更紧了。希特勒的字迹潦草而急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拖延的不满,甚至暗示可以采取“极端措施”。他想起三个月前在华沙的经历,那时元首也曾下达过类似的命令,结果是十万平民伤亡和国际社会的谴责。
“给柏林回电,”古德里安放下电文,“埃克塞特守军依托城市建筑顽强抵抗,为避免不必要伤亡,建议暂时调整进攻部署。”他转向作战参谋,“命令第一师立刻撤出埃克塞特,在城郊构筑防线。”
“可是长官,”海因茨古德里安急道,“我们已经付出了伤亡,如果撤退……”
“撤退不是失败,是战术调整。”古德里安盯着他的眼睛,“告诉士兵们,我们不是要征服英国的石头,是要征服英国人的意志。让他们看看,我们比丘吉尔更珍惜生命。”
命令传达下去时,埃克塞特市中心的德军正准备发动新一轮进攻。第1装甲团的米勒上尉接到撤退命令时,正举着望远镜观察市政厅的钟楼。那里藏着一个英国狙击手,已经干掉了他三名士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78章拖延!(第2/2页)
“撤?”米勒难以置信地看着通讯兵,“我们离占领市政厅只有一个街区了!”
“这是古德里安元帅的命令,上尉。”通讯兵强调道。
米勒咬了咬牙,转身对副官说:“通知各连交替掩护撤退,让工兵把无法带走的弹药销毁。”他最后望了一眼钟楼,那里的窗帘轻轻动了一下。如果可以自由开火,他五分钟就能拿下那座建筑,但现在……
撤退比进攻更加艰难。德军必须在保持警惕的同时有序撤离,防止英军追击。米勒亲自带领后卫部队,看着士兵们小心翼翼地穿过布满瓦砾的街道。一个年轻的士兵被倒塌的广告牌砸中腿,他的同伴正试图把他拖到安全地带。
“用无线电呼叫救护车!”米勒大喊着,同时用MP40冲锋枪压制着来自右侧建筑的火力。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他突然意识到,这场巷战已经变成了消耗战——而这正是丘吉尔想要的。
当最后一名德军撤出埃克塞特时,夕阳正染红西边的天空。米勒站在城郊的小山丘上,看着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教堂的尖顶依旧矗立,只是玻璃都已破碎;商业街的橱窗黑洞洞的,像一只只凝视着远方的眼睛。
“上尉,发现英军正在拆除路障。”观察兵报告。
米勒冷笑一声:“让他们拆吧。用不了多久,我们会以更猛烈的方式回来。”但他心里清楚,古德里安的命令意味着进攻节奏将放缓,而这给了英国人喘息的机会。
消息传到伦敦时,丘吉尔正在下议院发表演讲。当听到埃克塞特“击退”德军的消息时,议员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站在讲台上,感受着这份迟来的鼓舞,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先生们,”丘吉尔提高音量,“埃克塞特的英雄们证明,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能战胜任何敌人!”他的目光扫过全场,“让我们向那些拿起武器的平民致敬,他们是英国的脊梁!”
掌声更加热烈了。丘吉尔微微鞠躬,转身走下台。回到办公室,他立刻召见了新闻大臣:“把埃克塞特的事迹传遍全国,让每一个英国人都知道,我们可以打败德国人。”
“首相,”新闻大臣犹豫道,“我们需要公布平民伤亡数字吗?”
丘吉尔沉默片刻:“强调德军的暴行,但不要具体统计。人民需要的是希望,不是恐惧。”
当晚,BBC广播电台播放了埃克塞特抵抗的专题节目。播音员用激昂的语调描述着市民如何与士兵并肩作战,如何用自制的燃烧瓶摧毁德军坦克。全英国的听众都守在收音机旁,那些充满勇气的故事像火种一样点燃了人们的斗志。
在普利茅斯港,刚登陆的德军第7空降师正在卸载装备。师长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听着远处传来的广播,眉头紧锁。他转向副官:“把收音机关掉。”
“可是长官,这些宣传……”
“我知道这是宣传,”施陶芬贝格打断他,“但丘吉尔说得对,英国人的抵抗意志正在增强。”他望着码头上忙碌的士兵,“告诉部队,加快卸载速度,我们必须在一周内赶到伦敦外围。”
副官欲言又止:“古德里安元帅的命令是……”
“我知道元帅的命令,”施陶芬贝格的目光变得锐利,“但有些命令需要灵活执行。如果等到柏林的指示,我们会错失战机。”他抚摸着制服上的铁十字勋章,“记住,我们是德国国防军,不是政客的傀儡。”
夜幕降临时,埃克塞特的街道上一片寂静。托马斯坐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废墟里,借着月光擦拭步枪。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已经破碎,圣经的书页散落在瓦砾中。远处传来救护车的鸣笛声,那是在运送最后一批伤员。
威尔逊走过来,递给她一罐牛肉罐头:“明天可能有大动作,德军在城外集结了更多部队。”
托马斯打开罐头,冰冷的牛肉散发着金属的味道:“我们能守住吗?”
威尔逊望着满天繁星:“不知道。但至少我们让他们知道,英国人不好惹。”他指着不远处的房屋,“看到那些烛光了吗?每一盏灯都是在告诉德国人,我们还在抵抗。”
托马斯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见点点烛光在黑暗中闪烁。那些是幸存的市民点亮的,他们或许失去了家园,或许失去了亲人,但依然选择用微弱的光芒宣告自己的存在。
这一刻,他突然理解了丘吉尔的坚持。战争不仅仅是军队的较量,更是意志的比拼。埃克塞特的每一盏烛光,都是对暴政的无声反抗。即使明天这座城市终将陷落,至少他们曾在这里点燃过希望。
在伦敦的防空洞里,丘吉尔正听取情报部门的汇报。最新的航拍照片显示,德军正在埃克塞特外围构筑炮兵阵地,至少有三个装甲师在向东北方向移动。
“他们想绕过埃克塞特,直扑伦敦。”霍伯特指着地图说,“我们必须在德文郡的丘陵地带设置防线。”
丘吉尔点头:“让第7装甲师立刻开赴那里,再调两个步兵旅增援。”他顿了顿,补充道,“通知埃克塞特的守军,必要时可以撤退,不必死守。”
霍伯特惊讶地看着他:“首相,您之前还说……”
“我知道我说过什么。”丘吉尔摆摆手,“埃克塞特的使命已经完成,他们证明了英国人民的勇气。现在,我们需要保存实力,在伦敦城下与德国人决战。”
凌晨三点,古德里安收到了施陶芬贝格擅自行动的报告。他盯着电文看了很久,最终只是让通讯官回电:“保持与主力部队的距离,切勿孤军深入。”
参谋官不解:“元帅,施陶芬贝格违抗命令……”